- 乐三;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经过了初步探索阶段、巩固提升阶段、系统推进阶段,进而迈入新时代全面发展阶段。在百余年驰而不息的接续奋斗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积累了“五个坚持”的基本经验,即坚持党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实践中的指导地位、坚持在一脉相承中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坚持国家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相结合、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是继往开来的基础,但还需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创新、凝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合力、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格局、补齐思想文化工作短板、激发精神文明建设能动作用,由此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3年02期 v.41;No.18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9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付星吉;首兰兰;
乡村振兴是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现实意义极为重大,其内核蕴含、系统架构与现实路径有着超出一般意义的复杂性。文章借助尼古拉斯·雷舍尔关于复杂性的本体论模型,在组分复杂性、结构复杂性和功能复杂性三个方面尝试对乡村振兴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厘正现行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的还原性、线性、对立性思维模式偏差,并运用系统思维、非线性思维和矛盾思维等复杂性思维,为乡村振兴的理论及现实路径选择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考范式,进而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年02期 v.41;No.181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0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 ] - 吴学磊;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国国情,先后领导编制了十四个五年规划,绘就了新中国发展蓝图,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并在这一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将人民民主落实到制定规划的具体实践;将实事求是作为分析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方法指导、原则遵循;按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开创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这些经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密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探索中国道路的不懈努力。
2023年02期 v.41;No.181 17-2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霞;陈志勇;
元宇宙以技术新成就、思维新变革、方法新拓展将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样态,加速思想政治教育驱动变革和要素重构的进程。具体来说,推动教育主体由单一肉身主体转向多元虚拟主体、教育客体由身体在场转向具身体验、教育载体由平面叙事转向立体叙事、教育环体由物理时空转向数字时空,思想政治教育将呈现新的发展模式。元宇宙在创构思想政治教育新图景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价值失序、技术成瘾、虚实混淆的现实挑战和安全风险。因此,要在匡正元宇宙技术应用边界、坚守元宇宙场域育人之道、规避虚拟现实的补偿效应、构建元宇宙良性数字生态中,理性引导元宇宙技术发挥积极作用,有效规避伦理挑战、技术风险和安全隐患。
2023年02期 v.41;No.181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原魁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具体体现,在价值哲学的维度上,人民主体性思想表现为人民是价值主体、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习近平人民主体性思想首先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是人民,“人民”应被辩证地理解为全体人民及一个个“现实的个人”。人民群众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前提是深刻理解并高度认同理论的内容;人民群众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评价和审美的过程中彰显自身的认识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要通过物质资料的所有权和共享物质生产的成果来体现。人民主体性在任何一重维度的缺失,都将导致其流于“抽象的空洞”。
2023年02期 v.41;No.181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梁雪玉;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与其政治经济学研究始终交织在一起。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相关发展伴随着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内涵和作用机制认识的深化。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国民经济学的思考,使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开始摆脱哲学思辨的框架和范式;对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认识,使意识形态批判思想进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之中;对于抽象和具体辩证方法的理解,使意识形态批判思想能够结合具体经济关系进行考量。从政治经济学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有助于认清掌握政治经济学方法、拥有政治经济学视野的重要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紧迫性,以及始终坚守理想信念的必要性。
2023年02期 v.41;No.181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