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262447

政治学研究

  •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回瞻、经验寻绎及当代优化

    乐三;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经过了初步探索阶段、巩固提升阶段、系统推进阶段,进而迈入新时代全面发展阶段。在百余年驰而不息的接续奋斗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积累了“五个坚持”的基本经验,即坚持党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实践中的指导地位、坚持在一脉相承中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坚持国家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相结合、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是继往开来的基础,但还需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创新、凝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多元主体合力、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格局、补齐思想文化工作短板、激发精神文明建设能动作用,由此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3年02期 v.41;No.18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9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乡村振兴路径探析的复杂性思维转向

    付星吉;首兰兰;

    乡村振兴是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现实意义极为重大,其内核蕴含、系统架构与现实路径有着超出一般意义的复杂性。文章借助尼古拉斯·雷舍尔关于复杂性的本体论模型,在组分复杂性、结构复杂性和功能复杂性三个方面尝试对乡村振兴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厘正现行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的还原性、线性、对立性思维模式偏差,并运用系统思维、非线性思维和矛盾思维等复杂性思维,为乡村振兴的理论及现实路径选择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考范式,进而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年02期 v.41;No.181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0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 ]
  • 中国共产党通过五年规划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吴学磊;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国国情,先后领导编制了十四个五年规划,绘就了新中国发展蓝图,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并在这一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将人民民主落实到制定规划的具体实践;将实事求是作为分析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方法指导、原则遵循;按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开创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这些经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密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探索中国道路的不懈努力。

    2023年02期 v.41;No.181 17-2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元宇宙场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变革趋向、潜在风险及有效应对

    李霞;陈志勇;

    元宇宙以技术新成就、思维新变革、方法新拓展将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样态,加速思想政治教育驱动变革和要素重构的进程。具体来说,推动教育主体由单一肉身主体转向多元虚拟主体、教育客体由身体在场转向具身体验、教育载体由平面叙事转向立体叙事、教育环体由物理时空转向数字时空,思想政治教育将呈现新的发展模式。元宇宙在创构思想政治教育新图景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价值失序、技术成瘾、虚实混淆的现实挑战和安全风险。因此,要在匡正元宇宙技术应用边界、坚守元宇宙场域育人之道、规避虚拟现实的补偿效应、构建元宇宙良性数字生态中,理性引导元宇宙技术发挥积极作用,有效规避伦理挑战、技术风险和安全隐患。

    2023年02期 v.41;No.181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习近平人民主体性思想的价值哲学意蕴

    原魁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具体体现,在价值哲学的维度上,人民主体性思想表现为人民是价值主体、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习近平人民主体性思想首先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是人民,“人民”应被辩证地理解为全体人民及一个个“现实的个人”。人民群众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前提是深刻理解并高度认同理论的内容;人民群众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评价和审美的过程中彰显自身的认识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要通过物质资料的所有权和共享物质生产的成果来体现。人民主体性在任何一重维度的缺失,都将导致其流于“抽象的空洞”。

    2023年02期 v.41;No.181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重释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

    梁雪玉;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与其政治经济学研究始终交织在一起。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相关发展伴随着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内涵和作用机制认识的深化。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国民经济学的思考,使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开始摆脱哲学思辨的框架和范式;对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认识,使意识形态批判思想进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之中;对于抽象和具体辩证方法的理解,使意识形态批判思想能够结合具体经济关系进行考量。从政治经济学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有助于认清掌握政治经济学方法、拥有政治经济学视野的重要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紧迫性,以及始终坚守理想信念的必要性。

    2023年02期 v.41;No.181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法学研究

  • 性侵未成年人新修订条款的教义学阐释

    陈捷;

    奸淫幼女侵犯的法益不是幼女的性自主权,而是幼女的性权利和身心健康。由于奸淫不满10周岁幼女犯罪额外损害到幼女性器官健康,法益侵害程度更高、行为人罪责程度更深,因此具备提高法定刑的理论依据。在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中,处于特殊关系中的14—16周岁未成年女性性同意能力有限,存在特殊关系个体间发生性关系有违伦理、特殊职责人员性侵社会危害性大且预防必要性高,因此符合增设新罪的条件。特殊职责人员范围除法条明确列举外,还包括法律上存在特殊关系的人员,以及事实上存在抚养、保护、照顾等关系的人员。在猥亵儿童罪的加重情节中,“多人”或“多次”并非仅指三人或三次以上,特殊情形下两人或两次也可适用加重法定刑;此外,“情节恶劣”是对“在公共场所当众猥亵”的限制,仅在猥亵综合情节达到升格法定刑时才适用,否则公共场所仅为基本犯从重情节。

    2023年02期 v.41;No.181 44-5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罪司法认定争议问题研究

    黄成;

    寻衅滋事罪作为规制虚假信息的兜底罪名,是打击虚假有害信息的现实需要,对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公共秩序具有积极价值,不宜全盘否定甚至废弃。对真伪暂时不明的信息、举报揭发性质的信息,以及有一定事实根据且可能产生积极社会效果的高价值言论信息,有必要宽容以待,留出合理时间加以检验。在私密场合中虚构事实但本身没有传播故意,系被他人散布至网络的,属于单纯的编造行为,不应按照犯罪处理。为避免寻衅滋事罪口袋罪之污名化的加剧,刑事干预不宜过早,打晚但确保打实,要注重行刑衔接,恪守备而少用的谦抑原则,重点打击明显出于恶意且具有紧迫危险的虚假信息。对讽刺调侃性的过激言论不宜过度犯罪化,以避免引起损害言论自由与控制舆论的非议,反而削弱了打击真正网络谣言的正当合法性。

    2023年02期 v.41;No.181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0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论我国数据法益刑法保护之法益内涵

    何群;林锦涛;

    在我国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数据法益的保护成为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刑法领域,通过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而保护数据的传统立法方式存在失焦的可能,而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也只属于数据保护的部分内容,因此当前数据法益的刑法保护尚不完善。愈发猖獗的涉数据犯罪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数据法益刑法保护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对数据法益的认识模糊使得相关立法、司法尺度不一,可以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结合数据法益的公私双重属性,对数据的不同类型、不同数据的入罪门槛进行详细界分,进一步厘清数据法益的内涵,为数据法益的刑法保护框定合适的范围。

    2023年02期 v.41;No.181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赔“两金”的价值证立

    王濬;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判赔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问题备受争议,而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都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答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两金”应和民事诉讼的“两金”定性相同,均指向被害人预期收入损失,实为间接物质损害赔偿。根据我国法传统与现代法治、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民事和刑事立法取向的三重价值权衡,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予判赔“两金”。但当前“两金”救济存在实施困境,其他变通救济措施也保护不力,借鉴司法解释新出现的个案衡量倾向权衡确定赔偿数额,建立赔偿激励机制和完善赔偿执行制度将具有相当可行性。

    2023年02期 v.41;No.181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预重整中专业机构的角色重塑——基于对预重整性质的界定和司法实践的反思

    邹建华;

    在正式重整中,专业机构通常以管理人身份负责债务人财产的管理及处置等工作。出于对预重整设立目的的考察、对正式重整的尊重,以及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保护,预重整应定义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庭外重组,而在实践中地方法院往往将预重整理解为一种司法程序,专业机构因此继续扮演“管理人”一角。回归预重整作为特殊庭外重组本质属性,“管理人”模式严重压缩利害关系人意思自治空间、扭曲预重整基本目标功能,以及阻碍破产法市场化发展顺流。借鉴域外经验,专业机构在预重整中应重新被定位为债务人的辅助机构,其选任、职责义务及报酬费用等方面均应实现司法“弱介入”甚至是“不介入”。

    2023年02期 v.41;No.181 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经济学研究

  • 黄河流域灰水足迹评价及灰水效率驱动因素研究

    张俊;汪辉;

    基于2007—2019年的黄河流域省际面板数据,测度了黄河流域的灰水足迹及灰水效率,利用标准差椭圆和自然断点法揭示了黄河流域的灰水足迹及灰水效率的时空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黄河流域灰水效率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灰水足迹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农业灰水足迹是重要来源;黄河流域灰水足迹的空间范围呈扩散趋势,呈现稳定的“东北—西南”方向分布;黄河流域灰水效率的时空迁移特征表现为高效率区范围先缩小后扩大,较低效率和低效率区范围逐渐缩小;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对黄河流域灰水效率以正向影响为主,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灰水效率以负向影响为主,播种面积对黄河流域灰水效率的作用方向存在差异性。上述发现为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及水资源利用提供了理论与经验依据。

    2023年02期 v.41;No.181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海归”董事会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检验

    林川;陶伦琛;

    文章以2011—2018年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海归”董事会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海归”董事会能够有效地抑制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即相较于非“海归”董事会创业板上市公司,“海归”董事会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更低,而且“海归”比例越高,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也更低,这一结论在控制了内生性因素后同样成立。通过进一步在不同情境下的拓展性检验发现,信息披露、制度环境、审计监督在“海归”董事会与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之间产生了调节效应,即信息披露程度越好、制度环境越好、审计监督程度越高,则“海归”董事会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强。

    2023年02期 v.41;No.181 95-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三晋(河东)文化研究

  • “非王禄则军饷”——明代山西赋税征收特征与弃农从商趋势的形成

    薛冰;

    明代山西太原府、大同府和潞安府分别是晋王、代王、沈王的封地。这些藩王权倾一方,世袭罔替,食禄而不治事,成为地方财政一大负担。王朝中后期,宗藩扩大了对民田的强占兼并,农民不断失去可依附的土地。此外,山西毗邻北方边境,地方政府需要负担繁重的赋税粮饷以维持边防开销,每逢战时状态,还要加派征收。以上因素导致田地不足耕,粮税不足缴,当地百姓逐渐成为自由劳动力。为了获得足够的岁禄和军饷,在财政白银化的趋势下,山西加速实行赋税折银制。白银流通带来的商品经济发展促使解放双手的百姓弃农从商,加速了晋商群体的形成。通过对明代山西历史文献资料和经济数据的寻究探赜,以期还原晋商起源的历史轨迹、社会背景、发展要素以及农—商身份的转换过程。

    2023年02期 v.41;No.181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