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295379

经济与管理

  • 企业责任竞争力的路径分析与策略选择

    郑文智;林峰;

    企业社会责任浪潮正影响着经历危机后的我国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对战略原理的系统分析,结合金融危机期间我国企业的经济绩效与责任因素,探讨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竞争力的机理与路径,即企业应当通过承担内部主动责任,提升承担中间责任的能力,以吸纳中性因素的流入。在后危机时代,不同性质企业在具体的责任策略选择上应当有所区别。

    2010年02期 v.28;No.107 1-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3 ]
  • 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适配性的地区差异

    杨爽;

    在把握人力资本适配性所具有的动态、多维、异质和可变的特征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增长实际情况,从产出适配、结构转换适配和制度变迁适配三个方面构建了人力资本适配度指标体系,并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计算出人力资本适配度指数,结果表明,中国人力资本适配程度较低,地区间差异巨大,各适配性表现存在交互影响。

    2010年02期 v.28;No.107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3 ]
  • 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评价研究

    赵超群;仲姚;

    面对大量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商业银行首先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初步筛选,直接淘汰那些不符合自身要求的中小企业。对于经过初步筛选保留下来的中小企业,则进行信用评价。利用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和因子分析评价模型,可以将参加信用评价的中小企业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直接予以贷款,另一类则暂时不予贷款。

    2010年02期 v.28;No.107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74 ]
  • “中性”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

    张帆;

    通过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冲锋陷阵"的国际、国内的实践考察,认为货币政策不应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主张放弃"货币政策无所不能"的思想,实施"中性"货币政策,通过稳定物价、减少宏观经济波动,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可预期的、稳定的货币环境,平滑经济过程,从而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

    2010年02期 v.28;No.107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4 ]

政治·法律

  • 主权财富基金的风险管理

    苏小勇;

    主权财富基金是主权国家政府所有和控制的资产工具,主权财富基金具有政府背景且多进行境外投资,其法律关系和投资环境相对复杂。主权财富基金必须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和机制,国家对有关主权财富基金的立法也需要及时制定,以控制主权财富基金的风险。

    2010年02期 v.28;No.107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5 ]
  • 国际体育法学基本范畴初探

    周青山;

    随着跨国体育关系的发展,国际体育法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构建成为可能,而且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积淀。国际体育法学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国际体育法学基础理论、国际体育实体法、国际体育程序法。在构建国际体育法学的学科体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三个理论上的难题,即国际体育法的法律性、国际体育法学的理论内核和国际体育法学的范围。

    2010年02期 v.28;No.107 26-2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6 ]
  • 社会分层背景下农民平等权实现的路径探寻

    董宏伟;

    社会分层以配置资源为主要手段,主导着各阶层在社会中的主次布局。当下我国异化的社会分层格局通过对社会资源的不公正配置,导致位居社会分层序列底端的农民群体遭受到不公正对待,农民对其平等权利的享有遁入困境,社会矛盾由此凸显。在此前提下,树立农民理性的公平正义价值观,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与阶层认同感,并从制度层面对其平等权利予以保障,方为社会分层背景下农民平等权实现的理性应对。

    2010年02期 v.28;No.107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1 ]

文史哲

  • 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道德批判

    姚达兑;

    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做是《新小说》杂志的一部分,以民族主义想像入手,并将它与其他"新小说"作互文对读后,认为在小说结构上渗透了吴趼人的道德关怀,以及在对伦理体系崩溃的叙述中隐含了一定的道德批判;并且指出了小说的遁世倾向,这是因为作者暂时觅寻不到正路。

    2010年02期 v.28;No.107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2 ]
  • 漂泊与自由——论林语堂的流浪意识

    李艳;张黎明;

    作为一个族裔散居者,流浪成为林语堂的生存形态和叙述方式。他不仅译介了流浪汉小说,而且通过自己的创作深化了流浪的哲学意蕴,并将"游世"这种中国式的审美生存方式进行了创造性阐释。他的流浪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现代意识。

    2010年02期 v.28;No.107 40-4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1 ]
  • 诬蔑与辩正:“支那”称谓之源流考论

    杨鹏;孟玲洲;

    "支那"作为古代印度对中国的指称,是一种尊称。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国势衰微,屡遭列强欺凌,日本一些"居心叵测"之徒将"支那"一词贬义化,用来蔑称中国。来自东瀛的蔑视,激起了中国官民的极大愤慨,并予以坚决回击。时至今日,"支那"虽已成为死语,但仍有日本人不时使用,对此我们应当保持警惕。同时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和平崛起的不争事实来回应诬蔑。

    2010年02期 v.28;No.107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94 ]
  • 经典背后: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典律构建

    鲁毅;

    经典是文学史秩序得以确立的标准,文学史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文学经典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文学作品自身,一是文学作品形成与接收过程中的语境。对后者而言,典律的形成过程,体现着权力关系的运作,既包括政治权力,又包括知识权力。在确立经典的过程中,既存在着"当代性"与"历史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又存在着文学经典边缘化的开始。

    2010年02期 v.28;No.107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5 ]
  • 中国古代文学史著述中概念使用问题之反思——以“人民性”、“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为例

    张坤;

    以1950年以来的文学史著述为研究范围,以"人民性"、"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为研究对象,分析概念的原意、流变及使用中的偏颇性,是有必要性的。应充分理解概念的最初来源和原始语境,有限定性的、合理地使用它们。中国传统文论经典概念的当代转换以及外来概念的恰当使用,这两者的有效结合,是未来文学史研究和撰述的正确方向。

    2010年02期 v.28;No.107 52-5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2 ]
  • 庄子与柏拉图的真实观比较——庄子诗性真实的现代意义

    肖云恩;

    庄子关于真实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真性"、"真知"和"真人"这三个层面;而柏拉图的真实观则可以从感性真实、理性真实和神性真实三种维度来理解。文章通过比较他们的真实观,指出柏拉图的真实观在有助于推动科学思维的同时,也为主客二分等一系列问题埋下隐患;而庄子的真实观尽管于理性认知方面存在相对缺失,但其特有的诗性气质,将有助于消解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诸如:科技至上、工具理性以及心灵空虚等。

    2010年02期 v.28;No.107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5 ]
  • 司徒雷登的宗教观与燕京大学办学宗旨的关系

    陈铃;

    司徒雷登是20世纪前半叶中美关系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复杂经历和多重身份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审视、研究。司徒雷登的宗教观与其创建燕京大学的历史活动存在密切联系,在民族主义日益兴起的中国,司徒雷登治下的燕京大学在日益走向"中国化"的同时,基督教在燕大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呈现出司徒雷登作为教育传教士的另一面相。

    2010年02期 v.28;No.107 61-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3 ]
  • 迈克·费瑟斯通与赛博空间的后现代性

    张飞龙;蒋挺;

    赛博空间已成为重要的行为交往空间之一,其交往行为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用哈贝马斯的行为交往理论来阐释这个空间的交往行为已经不太可能了。从费瑟斯通的赛博空间观点出发,探讨了行为交往的后现代特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指出建构赛博空间的行为交往理论的必要性。

    2010年02期 v.28;No.107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9 ]
  • 汉英祈使功能句式的语用转换研究

    郭建芳;李二涛;

    文章研究汉英语祈使功能的转换问题。句子功能包括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与句子相关的范畴,通常情况下,句子功能和句子形式是相互对应的,但在汉英语言中也存在着句子功能和句子形式相互交叉的现象。文章拟结合"句管控"理论,根植于汉语和英语语法事实,对表达祈使语气功能的典型句式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探索句子功能与句子形式的对应与交叉现象产生的内在根源,并且对汉英不同句式表示祈使功能所产生的语用转换进行比较分析。

    2010年02期 v.28;No.107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2 ]
  • 译者的选择——从解构主义视角看翻译

    乔书静;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解构主义哲学通过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批判,直接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德里达认为结构本身就是不存在的,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以及研究范式。解构主义拓展了我们对于翻译研究的视野,使我们重新思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与主观能动性、译者与作者的关系,以及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2010年02期 v.28;No.107 73-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7 ]

河东(三晋)文化

  • 失落与救赎——论石评梅小说基督教思想的驳杂性

    邱诗越;

    石评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才华却生命短暂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与时代特征。石评梅的创作与"五四"时期的其他作家一样,深受基督教文化的浸染,但同时又呈现了与其他作家不同的特点,这特别表现在她小说中所呈现出的基督教思想的驳杂性:在小说里,作家有时相信基督教,坚信那是一种精神支撑与前行的力量;但面对现实的艰难与困惑,有时她又会觉得昔日万能的"上帝"早已离场,成了一个扁平、失义的符号。作家对基督教信仰的徘徊,更多地表现在她对未来的期待与希冀上。

    2010年02期 v.28;No.107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7 ]

高等教育

  • 改革机械设计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秀红;张明;

    以"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建设为契机,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创新训练等方面对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探讨,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2010年02期 v.28;No.107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1 ]
  • 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韦蔚笑;

    图示理论的提出由来已久,它在外语教学中首先应用于阅读理解,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尝试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听力教学。文章首先介绍了图式理论,阐述它与听力理解的关系,然后以具体的例子说明如何建立并激活图式,让其作为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解决长期困扰学生的听力问题。

    2010年02期 v.28;No.107 83-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8 ]
  • 问题解决法在“电路CAD”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谢珺;续欣莹;

    "电路CAD"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授课老师应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为教学目标。问题解决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围绕实践、重在应用"为原则,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联系实际中有趣的现象,理解所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问题解决法在"电路CAD"教学中的应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是一种适合在"电路CAD"教学中使用的方法。

    2010年02期 v.28;No.107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