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58762

政治学研究

  • 需要原则: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分配正义

    郑元凯;范五三;

    人的需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的实践活动及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在马克思那里,需要原则被指认为一种分配正义原则,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关于人追求个人需要的权利、机会与自由的平等分配方式。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人本特质,是“人的现代化”。基于需要的人本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将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手段,将“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社会条件之间的矛盾关系作为社会主要矛盾,逐步形成了以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满足为目标的社会分配维度。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不断完善以需要原则为主导的社会分配,准确把握“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社会生产条件”三者关系,准确区分“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差别对待“基础需要”与“发展需要”。

    2025年03期 v.43;No.194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并联式”逻辑的历史必然、现实进展与未来走向

    金梦兰;赵绿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成功走出“并联式”发展的非资本主义现代化路径。该发展路径基于马克思跨越发展的理论条件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历史基础,其出场具有历史必然性;它在中国社会的现实进展表现为积极赶超型的现代化,呈现出“两化”同步—“三化”同步—“四化”同步的实践历程,其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成功验证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跨越设想的理论,开辟了摆脱依附西方发展的新途径。并且,这种“并联式”发展路径催化了生产力现代化的重大成果——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从而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走向和无限潜能。

    2025年03期 v.43;No.194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人类共同价值世界意义的三维审思

    徐苗;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倡导与践行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内蕴丰富的世界意义。从“解释世界”的维度看,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其“求同存异”的叙事逻辑,总体擘画出人类整体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美好生活图景;从“改变世界”的向度看,全人类共同价值秉持“世界可以被改变”的科学认知,结合人类生存发展及交往需要谋划集体行动方略,有益于美好生活理想在世界范围内的践履;从“共享世界”的视角看,全人类共同价值基于人类解放的伦理愿景,积极推崇发展成果的全球共享和治理责任的全球共担。

    2025年03期 v.43;No.194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IGC与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契机与进路

    曹银忠;张庆国;

    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热潮,同时也引发人们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担忧。一方面,AIGC的“算法黑箱—算力枷锁”“数据歧视—数据透视”“技术赋权—技术成瘾”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形成一定的威胁;另一方面,AIGC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感染力、解释力具有一定的赋能效应。文章认为,要从引导技术向善、夯实技术底座、加强技术规制、提升技术素养四个方面着力,把AIGC嵌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中,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025年03期 v.43;No.194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Sora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机理与应用原则

    卫国栋;

    “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趋势。Sora作为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沿着“重绘世界”的基本路向,根据人机共育、和合共生等内在逻辑,将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新动能。Sora可以通过协调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借助语图互转的叙事介质转向与教育范式重塑,在时间与空间中构建新的活动场域,为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在机理。推动Sora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遵循“变与恒”“培与适”“前与后”“限与效”等原则,在坚守主线、建构素养、价值引领与问题导向中系统谋划,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

    2025年03期 v.43;No.194 39-4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时代生命政治学的话语范式转换——韩炳哲精神政治理论论析

    程芸芸;

    韩炳哲在从规训社会转变为功绩社会的诊断中构建其精神政治理论,他在对新自由主义精神权力进行症候式分析时,试图解构生命政治学的话语范式。精神政治理论具有其时代意蕴,为当下自我优化、网络展示等社会现象的思考提供了契机,但韩炳哲的解构性姿态也使他误读了生命政治学的相关内容。实际上,精神政治与生命政治具有内在深层的逻辑和张力,精神政治作为新自由主义在数字化时期的一种权力技艺,本质上并没有跃出生命政治学的研究框架,并且前者构成了后者的当代延伸。

    2025年03期 v.43;No.194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动态体系视角下重大误解规则的解释论

    贾丽萍;黄炜彬;

    在解释重大误解规则时,因传统“构成要件论”的僵化性,坚持“一元论”或“二元论”的立场对重大误解进行要件重构已然难以满足利益平衡的规范目的,故在解释论方法上应采取更具弹性化的“动态体系论”。该理论强调的要素灵活性恰好可以柔化要件之僵化性,其所具有的动态性和体系性特征在利益权衡上发挥着独有的功能,将其引入重大误解领域具有正当性。动态体系下重大误解规则的解释要素包括意思自治、信赖保护和风险分配三大原理,以及意思瑕疵度、表意人过错、相对人可归责性和风险控制能力四大因子。设置三大原理要素的基础评价作为判断基准,在承认各要素协动作用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各要素的强弱及权重序列,通过重大误解规则的灵活适用获得妥当的法结论,从而实现利益平衡的价值取向。

    2025年03期 v.43;No.194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体育赛事视听信息采集与传播权的侵权认定与损害赔偿研究

    邢张睿;

    《体育法》第52条第2款赋予了体育赛事组织者及其相关主体基于私权保障目的的体育赛事视听信息采集与传播权,是第三次修订的《体育法》在立法层面构建的一种专有权模式下的保护民事权利的无形财产权。体育赛事视听信息采集与传播权是置于体育法模式下的专有权构建,未经授权并且以间接获取为主、直接获取为辅的侵权行为是其具体的侵权表现,生成于体育赛事现场的视听静态信息和视听动态信息的采集行为与传播行为是其规制对象。因此,为保障修法后的《体育法》第52条第2款与《著作权法》的侵权损害赔偿之间更好的联动,需要以《体育法》为侵权定性基础,以《著作权法》为侵权定量基础,同时借鉴英国体育赛事在版权领域的司法实践,明确和有区别地对待实质性部分与非实质性部分的侵权内容,并按照有梯度的损害赔偿标准认定具体的损害赔偿数额。在区分未经授权下的侵权行为与面向公共利益的合理使用行为的前提下,需要注重对相关侵权参考因素的认定,既要符合弥补实际损失的补偿性,也要注重对严重侵权行为的惩罚性,并不限制超过法定赔偿上限的侵权损害赔偿数额。

    2025年03期 v.43;No.194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影视剪辑短视频侵权风险治理:理念纠偏与路径建构

    王文玉;沈一郎;

    受创作基础、表达形式、传播生态、监管模式等因素影响,影视剪辑短视频逐步成了短视频著作权侵权问题的“重灾区”。面对具有易发性、规模性、隐蔽性、持续性的侵权风险,理论和实务界形成了严格规制的理念。但单一的严格规制理念因过于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对立性、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忽视了影视剪辑短视频的正向作用,以及不同类型影视剪辑短视频侵权风险的差异性,难以从根源上化解侵权风险。为此,应当重新确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通过平衡不同主体利益,形成治理合力;通过合理计算成本—收益,提升治理效益;通过分层分类治理,优化治理体系。在具体方案建构上,应通过拓展与优化影视作品非独家授权收费机制,明晰合理使用的认定标准,要求平台承担适度的侵权审查义务,培育短视频制作者版权保护意识等方式,以治理影视剪辑短视频侵权问题,推动影视作品市场繁荣、健康发展。

    2025年03期 v.43;No.194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济犯罪双层法益观的证立与阐释

    金朝榜;

    对经济犯罪法益的本质理解,不能忽视风险社会的现实基础和法益的非人本主义、精神化趋势,应当确立经济秩序的独立法益地位。同时,经济利益能否成为经济刑法保护的法益,应当结合“利益的可归属性”及能否发挥法益立法批判和构成要件解释机能,进行综合判断,将其解释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在经济秩序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上,根据其功能、目的、性质不同,形塑“经济秩序→经济利益”的双层法益结构。经济秩序作为外环层体现的是一种“框架式法益”“阻挡层法益”,是为了防止经济利益受损所设立的独立法益圈层,严格限制了经济犯罪的成立范围。经济利益作为内圈层所体现的是一种“具体利益”“终极法益”,最终决定经济犯罪的成立。

    2025年03期 v.43;No.194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金融平台企业刑事风险管控路径探索

    许露沙沙;

    互联网金融平台兼具金融的风险性和技术的复杂性,有效提升了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较传统企业存在更大的风险。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运行模式,类型化其存在的刑事风险,探讨互联网金融平台企业刑事风险管控困境及成因。要求司法机关遵循从单位到个人的定罪逻辑,由“处罚论”转向“预防论”以识别非单位犯罪情形,以“补充型”单位犯罪复合责任模式作为指导性理论指引互联网金融平台单位犯罪判断,此过程中单位出罪与相关自然人定罪并行不悖。从国家与企业两层面建立刑事风险管控机制,形成以预防为导向的事前防范机制,构建以常态化监测为依托的事中风险识别和处置机制,构建惩戒、改进相融合的事后应急处理与责任承担机制。

    2025年03期 v.43;No.194 9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论马克思对浮士德精神的承继与超越——基于歌德《浮士德》文本与马克思文献的比较分析

    高晓英;

    浮士德精神是文艺复兴以来近三百年西方近代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揭示了人类文化不断进步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机制,是整个人类精神真理和欲望两条道路萦绕纠缠的实然表征。马克思钟爱歌德,他们是共同的“有为者”与“发展者”,都有对现实社会无情批判和对人类社会悲悯同情的一面,这显示出马克思对浮士德精神的承继;同时,马克思在他为整个人类解放和“人”自身解放疾呼奔走的一生中实现了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使得“现实的人”这个人类社会基石的理念得到无可撼动的确证,超越了浮士德启蒙时期的人道主义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克服了浮士德的“庸人习气”,在哲学的理念层面和现实的实践层面上都高于和优于浮士德。通过对歌德《浮士德》文本和马克思文献的比较分析,梳理了马克思对浮士德精神承继和超越的主要表现及内在演进逻辑,并对由此引出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相关思考。

    2025年03期 v.43;No.194 102-110+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天下观天下”的道家智慧——兼论“坚持胸怀天下”的传统文化渊源

    钟思雨;

    “以天下观天下”,即以“天下”的视野去观照天下之人事。它集“天下有道”“大而无外”等价值观念、“小国寡民”的理想样态、“身—家—乡—国—天下”秩序建构与“无为”的实践路径于一体,在古代历史进程中呈现关系互嵌、视域开拓、责任强化、价值重构依次递进的逻辑主线。聚焦党的百年历程,辨析“以天下观天下”转化为“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嬗变与内在机理,为理解“坚持胸怀天下”的传统文化渊源提供崭新视域。“坚持胸怀天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创造性实现“以天下观天下”命题从自发性天下国家到“国家身份—国际身份”的自觉建构,以及“四海一家”的低水平认知向“世界眼光”的高水平“类”思维、彼岸性的大同构想向此岸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经验性的秩序建构到系统性“三大倡议”的转变。

    2025年03期 v.43;No.194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公共数据价值评估模型优化——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实证分析

    李毅;姚梁皓;

    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公共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公共数据价值评估方法存在主观性强、适用范围有限等问题,难以满足数据市场化配置的需求。研究选取数据容量、市场关注度、数据应用度、数据新鲜度等九项特征指标,分别采用B-P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得分上均显著优于B-P神经网络,其中数据访问量和下载次数对价值评估的影响最为显著。文章建议,提升数据开放质量与用户参与度,优化高需求领域数据的访问和下载机制;建立动态更新与共享机制,确保数据时效性并扩大应用场景;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定期迭代训练,科学制定数据开放政策。

    2025年03期 v.43;No.194 120-12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8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研究

  • 空间理论对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启示

    管其平;

    立足空间社会学研究范式,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是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推动的空间生产和再造过程,也是城市空间资源重新调整和分配的利益化过程,更是城中村居民在秩序重构中争取城市权利的过程。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应积极避免物理空间的同质化和碎片化、社会空间的边缘化和区隔化、精神空间的庸俗化和虚无化。实现此目标须坚持正义性的改造准则,秉承空间理性和空间平衡原则,坚持生产差异空间,推动实现差异正义;聚焦空间使用价值,确保空间规划正义;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分配正义;倡导城市生产权利,保障参与机会正义;尊重城市多元文化,塑造城市包容正义;打造和谐生态空间,实现环境共享正义。

    2025年03期 v.43;No.194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稿约

    <正>《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三晋(河东)文化研究(特色栏目)、政治与法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哲学与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研究等。本刊坚持“开放、创新”的办刊理念:实行开门办刊,立足本校面向社会征稿,优稿优酬;树立刊物的知识创新形象,以刊发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追求,为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和推动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2025年03期 v.43;No.19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