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v.39;No.171(04) 68-74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Past Issu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秩序、迷信与民生:民国时期庙会形象建构的三重变奏(1912—1937)
Order, Superstition, and People’s Livelihood: A Terzetto of Variations in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Temple Fair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37)

黄昆;

摘要(Abstract):

庙会作为一项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内涵和空间结构。民国时期,因王朝祀典的废除,庙会空间失去了可供依存的制度保障,而科学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让精英阶层的禁庙舆论迅速扩散开来。在庙会存废的时代背景下,北洋政府从现实角度出发,对庙会的取缔聚焦于世俗空间内的秩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兼顾民生的考量。南京国民政府则从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愿景出发,将宗教空间视为传统迷信思想存续的重要载体和民众精神亟须袪魅的外在表征而大张挞伐,因而不可避免对民生造成较大影响。纵观这一时期,政府和民间围绕庙会存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博弈,秩序、迷信与民生成为双方的主导性话语,亦是庙会形象建构的三个主要面相。

关键词(KeyWords): 民国时期;庙会;秩序;迷信;民生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文献搜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18ZDA196);; 安徽大学淮河流域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HHYJZX2019YC011)

作者(Authors): 黄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