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确有其事——与石川祯浩先生商榷“Mr.Chen in the South and Li in the North Jointly Pioneering in Founding the Party”,an Anecdote That is Evidently Proved——Discussion with Ishikawa Yoshihiro
黄爱军;
摘要(Abstract):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流行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此说最早出自1927年5月22日高一涵在武昌中山大学李大钊追悼会上的演讲。日本学者石川祯浩通过对高一涵当时在日本这一细节的考证,由此质疑高一涵的说法,进而质疑"相约建党"说。石川先生对历史细节考证严谨,但得出的结论却偏离历史实际,这是其著作的一大败笔。就细节来说,高一涵的说法与历史实际多有出入;从总体而论,"相约建党"说确有其事,且形象地反映了中共创建的实际。
关键词(KeyWords):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石川祯浩;高一涵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黄爱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大钊传编写组.李大钊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1.
- [2]邵维正.中国共产党创建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79.
- [3]黄修荣.横空出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303.
- [4]李新,陈铁建.伟大的开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12-313.
- [5]马连儒.风云际会:中国共产党创始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
- [6]刘宋斌,姚金果.中国共产党创建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406
-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57.
- [8]沙健孙.中国共产党通史: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299.
- [9]朱志敏.李大钊研究回顾与前瞻[J].中共党史研究,2001(2):77-86.
- [10]〔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M].袁广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0,140,91,91,89,序章9,90,89,258-259,89-91.
- [11]任武雄.试对“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问题的破解———兼论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合作始末[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3):68-75.
- [12]田子渝.中国共产党创立成因辨析[J].中共党史研究,2009(7):64-69.
- [13]田子渝.《中国共产党成立史》是非的三个问题[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1):83-87.
- [14]汪文庆.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的几点不同意见———访北京大学萧超然教授[J].百年潮,2006(6):70-76.
- [15]萧超然.关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我见[J].百年潮,2001(7):18-26.
- [16]彭述之.彭述之选集:第1卷[M].香港:香港十月书屋,1983:43.
- [17]张申府.所忆:张申府忆旧文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18,19,19.
- [18]高晓初.高一涵传略[J].六安县文史资料,1986(1):19.
- [19]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2,6-7,311-312,426.
- [20]李达.李达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
- [21]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史研究资料[G].上海:三联书店上海,1991:321.
- [22]张国焘.我的回忆: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89-97.
- [2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52-555.
- [24]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俞秀松纪念文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199.
- [25]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一)[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0.
- [26]黄爱军,张邵敏.“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问题的再探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3):114-118.
- [27]萧超然.马克思主义与北京大学———为纪念北大建校一百周年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4-31.
- [28]知识出版社.一大回忆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66.
- [2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7:28.
- (1)维经斯基谈话内容大意是:“中国现在关于新思想的潮流,虽然澎湃,但是,第一,太复杂。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五花八门,没有一个主流,使思想界成为混乱局面。第二,没有组织。做文章,说空话的人多,实际行动,一点都没有。这样决不能推动中国革命。”(《一大回忆录》,第66页)
- (1)张申府回忆说:“对于建党一事,我们有了统一的认识,便开始分头活动。陈独秀热情极高,他说干就干,……由于陈的多方推动和组织,终于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北京也在同时进行筹组活动。……北京的发展工作稍缓慢了一点。”(张申府《所忆:张申府忆旧文选》,第18页)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说:“在各地发起中共小组的事,陈先生也在加紧筹划和策动。他曾表示:上海小组将担负苏、皖、浙等省的组织和发展,……陈先生又希望李大钊先生和我从速在北方发动,先组织北京小组,再向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和天津、唐山等城市发展,如有可能,东北、蒙古和西北等广大地区的组织发展也应注意。陈先生与湖南长沙主办《湘江评论》的毛泽东等早有通信联络,他很赏识毛泽东的才干,准备去信说明原委,请他发起湖南的中共小组。李汉俊……担任联络武汉的急进人物。”(张国焘《我的回忆》(上),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