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道法德育主体性意蕴及现实价值The Connotation and Realistic Value of “Subjectivity” in Moral Education of Confucianism, Mohism, Taoism, and Legalism
杨建兵;王志伟;
摘要(Abstract):
主体性是先秦德育的主基调。儒墨道法四家互有抵牾,却不约而同地奏出突显人之主体地位的主旋律。“文质彬彬”的儒家标举“为仁由己”的内在超越和仁者爱人的人文关怀;“质胜于文”的墨家以“非命”为逻辑起点,孵出“兼爱”“兴天下之利”的大爱情怀;“法自然”的道家鄙视“人为”,只为修养出本真质朴、随性而行获得完全解放的人;“严刑峻法”的法家也劝人“敦本务实”以“积善成德”。儒墨道法四家德育思想所彰显的主体性意蕴对当下的道德建设有推动道德内在的自我建构、塑造和谐人际观的个体支撑、发挥德性培养的“隐”之方式、促成双向德育的陶冶路径四个方面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KeyWords): 主体性;内在超越;能动观;守道;务实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杨建兵;王志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郑家栋.超越”与“内在超越”:牟宗三与康德之间[J].中国社会科学,2001(4):43-53,204.
- [2] 罗安宪.论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 [3] 林之奇.尚书全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 [4] 曹振宇.孟子新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5] 陈先开.论语新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 [6] 沈善洪,王风贤.中国伦理思想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 [7] 《中国哲学史》编写组.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8] 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6.
- [9] 詹剑峰.墨子的哲学与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 [10]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 [11] 郭齐勇.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 [12]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 [13] 冯龙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 [14] 柴文华.中国哲学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 [15] 张立文.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 [16] 王素芬,丁全忠.生态语境下的老子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 [17] 张景.庄子新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 [18] 孙明君.老庄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 [19] 许建良.先秦法家的道德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20] 吴文涛.管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 [21] 王凯.老子《道德经》解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