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易卜、易学与佛教融合中的命运关怀On the Fate Solicitude Among YI-Augury,YI-Studies and Buddhism Thoughts Crasis in the Northern-southern Dynasties
张勇;
摘要(Abstract):
在天人哲学的思想传统下,命运关怀是南北朝易卜、易学与佛教相互吸收融合的轴心。南北朝时期,作为巫术的易卜活动促进了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汉易与玄学易学并存的学术背景下,汉易的气化宇宙生成论及玄学易学的本体论共同塑造了佛教中国化的理论方向,传统易学的认识方法也影响了中国佛教的解脱理论以及对般若学的真正掌握。佛教的玄学化或中国化本质上仍是南北朝易学探索的命运主题。
关键词(KeyWords): 易卜;易学;佛教;命运关怀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09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作者(Authors): 张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巫术有三种形态:一是国家化的祭祀活动,二是破坏性的巫术活动,三是属于古代卜筮活动遗留的占卜。见朱丹琼《佛教对巫术思维的批判及其影响》,《中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8-84。另有研究者认为还应有一种医疗性的巫术,它在中国巫术对社会的影响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见林富士《中国六朝时期的巫觋与医疗》,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1-47。
- ②《牟子理惑论》云:“‘神还则生。不还,神何之乎?’曰:‘成鬼神。’牟子曰:‘是也,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又云:“佛用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见《弘明集》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牟子的观点鲜明地表现了中国人最初对佛教的传统理解。
- ⑤吴支谦,译《佛说梵摩喻经》云:“摩纳具秘谶,知当有佛。”转引自严耀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占卜谶言与佛教》,《史林》,2000,(4):35-39。
- ⑥关于萧衍易学思想,请参见拙文《南北朝象数易学发展特点述略》,《周易研究》,2006,(5):55-59。
- ⑧就易卜之术与儒学的关系而言,有研究者提出新论认为:“虽从字面上看,儒学思想对占筮持反对态度,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从思想基础看,勿宁说,术数活动可以视为儒家思想的基础,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在场’的话,那么术数思想和活动可以说是‘不在场’,两者相互贯通,不在场托起在场。”见何丽野《术数用其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不在场”》,《社会科学》,2005,(1)。笔者认同此观点,而且认为就中国天人关系的思想传统看,南北朝时代儒释道对易卜的共同利用都根源于对人与道关系的探索。占筮与儒学可谓是一种表里呼应的关系。
- ①汉魏学术从易学角度来看就表现出对命理的共同追求。王晓毅指出,“王弼的义理,确切地说,应当叫做‘命理’,是他关于人类命运的系统理论学说。从这个意义上看,王弼与象数易学所关切的问题是一致的,都是围绕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这个中心展开。”见王晓毅《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北京:中华书局,2003。
- ②王弼《易.咸彖注》曰:“二体始相交感,以通其志,心神始感者也……始在于感,未尽感极,不能至于无思,以得其意,故有憧憧往来,然后朋从尔思。”见《王弼集校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
- ①唐长孺指出:孙吴时代的江南易学“流行的乃是孟氏、京氏易……易学偏重象数……东晋之后仍有其痕迹。”《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 ①南北朝佛教对易学解释亦有明显的影响,《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南朝陈周弘正《易》注对佛教思想的吸收。见[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1885年(光绪十年)楚南书局重刊本。
- [1]徐清祥.论东晋士族的玄学信仰与佛教信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6-52.
- [2][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 [3][宋]李?.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 [4][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 [5][梁]僧祐.出三藏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
- [6][梁]慧皎.高僧传[M].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45.
- [7][唐]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 [8]林世田,点校.禅宗经典精华[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 [9]弘明集//四部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 [10]方光华.试论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发展的特点[J].文史哲,1993,(1):44.
- [11]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12]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13]朱铸禹,集注.世说新语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