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业集体利益争议的法律治理The Legal Governance of Collective Interest Disputes in Non-public Enterprises
毛景;
摘要(Abstract):
我国目前治理非公有制企业中引发的集体利益争议问题,采取的是"协商——行政调解——仲裁——诉讼"的模式,而并非调处或者调处与劳动斗争相结合的方式。集体利益争议具有"缔约"性质,不宜适用强制调解和实质司法审查,且协商方式的作用在现阶段极为有限,故应在倡导劳资合作的原则下将自愿调解与仲裁作为化解非公有制企业集体利益争议的法律方式。
关键词(KeyWords): 非公有制企业;集体利益争议;法律治理;调解;仲裁;劳资合作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毛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商鞅.商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1.
- [2][德]W·杜茨.劳动法[M].张国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56,238-239,358.
- [3]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19.
- [4]侯玲玲.比较法视野下的劳动者集体争议行动之法律规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31(4):104-116.
- [5]常成.三方机制与集体争议处理[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5):18-22.
- [6]沈建峰.劳动争议中利益争议的范畴及处理[J].法学,2015(6):151-160.
- [7]王全兴.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22.
- [8]林福来.活用诉讼外纷争解决机制解决劳资争议问题---以检视协调、调解机制为中心[J].中正大学法学集刊,2013(41):77-136.
- [9]吴昭莹.批判台湾劳资争议处理机制:以争议标的二分法之必要性与处理机制的妥当性为探讨核心[J].台湾劳动评论,2009(1):13-47.
- [10]陈步雷.劳权与发展:权利论与功能论的多维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83.
- [1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5.
- [12][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2.
- [13]黄旭东.美国劳动争议仲裁体制及其启示[J].人大法律评论,2013(1):2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