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后脱贫时代”农村贫困长效治理的应然向度和路径选择System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Proper Orientation and Path Choice for Long-Term Poverty Governance in Rural Areas in the “Post-Poverty Era”
董黎明;祖俊涛;
摘要(Abstract):
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工作业已进入"后脱贫时代",洞悉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困境,对促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以实现"后脱贫时代"农村贫困长效治理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借鉴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在将两项制度解构为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考核四个维度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制定、政策沟通、政策执行、政策考核层面对两项制度展开政策过程视域下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识别机制政策设计不同、政策沟通遭遇严重障碍、政策执行环节出现偏差、政策评估体系存在差异是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主要困境所在。基于此,分别从政策制定、政策沟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层面入手,提出促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整合的具体路径,以此回应农村贫困长效治理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KeyWords): 后脱贫时代;两制衔接;农村贫困;长效治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完善疫苗公共安全长效机制研究”(SK2019A47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治理的思想和实践研究”(19ZDA002)
作者(Authors): 董黎明;祖俊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刘建.主体性视角下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5):17-18.
- [2] 兰剑,慈勤英.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社会救助反贫困的困境及政策调适[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3):63-68.
- [3] 刘宝臣,韩克庆.中国反贫困政策的分裂与整合:对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6(6):5-13.
- [4] 王蒙.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衔接的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基于复杂政策执行的“模糊—冲突”分析框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5):108-112.
- [5] 李丹,李鹏,杨璐.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农村低保制度联动研究[J].农村经济,2017(2):65-67.
- [6] 吴海涛,陈强.精准扶贫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机制[J].农业经济问题,2019(7):47-50.
- [7] 毕金平.论我国精准扶贫与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和调适[J].学术界,2018(7):77-79.
- [8] 李迎生,李金珠.走向一体化的反贫困政策框架——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衔接的路径与趋势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9(4):67-73.
- [9] 张泽胜.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J].重庆社会科学,2017,38(8):31-35.
- [10] 焦克源,张焱.连片特困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六盘山特困区两个县的数据[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5):105-107.
- [11] 唐钧.中国的贫困状况与整合性反贫困策略[J].社会发展研究,2015,2(2):28-38.
- [12]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 [13] 汪怀君,汝绪华.社会救助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的“瓶颈问题”及其治理——基于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8(5):9-16.
- [14] 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3):289-295.
- [15] 汪磊,伍国勇.精准扶贫视域下我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6(7):112-117.
- [16] 夏玉莲.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机制的创新研究——基于湖南省两个村庄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月刊,2017(8):153-158.
- [17] 唐丽霞.精准扶贫机制的实现——基于各地的政策实践[J].贵州社会科学,2017(1):159-160.
- [18] 祖俊涛,董黎明.“后脱贫攻坚时代”背景下农村低保对象精准识别的实现困境和路径优化——以安徽省S县为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11-21.
- [19] 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6-109.
- [20] 孙远太.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机制构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9(10):128-131.
- [21] 魏程琳,史源渊.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效果的制度文本与实践[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136-139.
- [22] 朱春奎,毛万磊.议事协调机构、部际联席会议和部门协议:中国政府部门横向协调机制研究[J].行政论坛,2015,22(6):39-44.
- ①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出台,明确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正式奠定了“精准扶贫”思想在我国反贫困工作中的战略地位。
- ① 目标识别内容主要包括贫困对象认定本身及其致贫原因分析两个方面的内涵,参见引文文献之[15][16]。
- ② 根据2012年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规定,农村低保对象的认定主要包括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及家庭财产三个基本要件。
- ③ 农村低保标准由属地民政部门按照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必需费用确定,并根据当年生活必需品价格和人民生活水平适时调整;贫困标准则是国家统计局每年三月份依据上年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经过测算得出。
- ④ 2007年《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明文规定,农村低保对象主要是指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 (1)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