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抒情文学体系深层建构的反思与期待The Resonsideration and the Anticipation of China Lyric Literary System In-depth Construction
潘水萍;
摘要(Abstract):
中国抒情文学体系深层建构所面向的问题,值得当下学界加以重视与反思。在现代历史语境背景下对中国古典抒情传统论题之隐然迹出,一方面有力地印认了中国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文学之味;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文学思想进一步的研究拓宽了意识视界与阐释空间。这对人们从文类特征的独到角度来重新体识与发现中国古典抒情传统之内在意蕴,无疑有着深远的助益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抒情文学;诗言志;诗缘情;情味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潘水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王文生在2001年出版《论情境》一书时就已披露他在学术领域沉潜多年后的设想——推出中国抒情文学思想体系丛书:《论情境》、《论情味》(作为美学史的一种——《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已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版)、《论情与气偕》、《情为何价》、《诗乐同源与诗情画意》及《诗言志探源》。这一丛书是“中国抒情文学结构主义”的论析,同时也是“中国文学思想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创举”。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王文生这一套丛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大创写,是以中西文化比较视野的比照、审视为基准而展开一种汇通性、交互式的言说。可以说,这套丛书开启了中国抒情文学思想体系言说研究的先河。
- ①高友工在超越中国文学传统的“现实之知”和“经验之知”之上,以一种批判性反思的态度,明确地论析了中国诗学中情感心理语言传达的特点,如“辨真”、“达意”、“指令”、“知”、“外向”、“内向”、“忘知”、“心象”、“感象”等。参见: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5月版。
- ②参见[美]王德威《“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8年9月第33期。
- ③参见[美]王德威《现代性下的抒情传统》,复旦学报2008年06期。
- ④参见陈世骧《陈世骧文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 ①西晋陆机《文赋》,转引自: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
- ①《楚辞.惜颂》,转引自:林家骊译注《楚辞》,中华书局2010年6月。
- ②参见朱光潜《无言之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09页。
- ③参见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104-105页。
- ④参见杨明《言志与缘情辨》,载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⑤周作人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文中,把“言志”、“载道”的解释为“言他人之志即为载道,载自己的道亦是言志”。他于《清代文学的反动(上)——八股文》一文强调:“言志派的文学,可以换一名称,叫做‘即兴的文学’,载道派的文学,了可以换一名称叫做‘赋得的文学’,古今来有名的文学作品,通是即兴文学。”参见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36页。
- [1]徐承.高友工与中国抒情传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
- [2][英]鲍桑葵(Bosanquet,B.).美学史[M].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 [4]刘绍瑾.复古与复元古:中国复古文学理论的美学探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 [5]王文生.论情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
- [6][美]厄尔.迈纳(Miner,E.).比较诗学[M].王宇根,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 [7]王文生.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10.
- [8]吴战垒.中国诗学[M].杜国清,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 [9]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M].杜国清,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 [10]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