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治理的经济学分析Analysis of the Governance of Crimes Against Personal Information from Economic Perspective
叶小琴;赵忠东;
摘要(Abstract):
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治理呈现法律逐步完善与犯罪持续高发的巨大反差。采用经济学模型对650份侵犯个人信息罪刑事判决书的分析表明,犯罪治理的司法效果欠佳。具体表现为:犯罪黑数大且风险偏低;刑罚适用偏轻且犯罪成本低;利用个人信息实施诈骗犯罪的成功率高且收益大。因此应当调整治理策略,强化预防刑在配刑与量刑中的比重,增加犯罪成本,并建立"堵源、截流、断需"纵向治理体系以提高犯罪风险。
关键词(KeyWords): 侵犯个人信息罪;经济分析;犯罪风险;犯罪成本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基于动态可识别性的公民个人信息权刑法保护范围研究”(18SFB2017)
作者(Authors): 叶小琴;赵忠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喻海松.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适用态势与争议焦点探析[J].法律适用,2018(7):10-15.
- [2]RICHARD POSNER.Economic Analysis of Law[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77(3):415.
- [3]GARY BECKER.Crime and Punishment:An Economic Approach[M]//The Economics of Crime and Punishmen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51-54.
- [4][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陈琪,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7-51.
- [5][美]迈克尔·戈特弗里德森,特拉维斯·赫希.犯罪的一般理论[M].吴宗宪,苏明月,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69.
- [6][韩]姜淙熙.21世纪韩国海洋强国展望[M].李承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118.
- [7]应培礼.犯罪学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55.
- [8]王文超,石海明,曾华锋.刍议大数据时代的国家信息安全[J].国防科技,2013(2):1-5.
- [9]于志刚.个人信息犯罪关键在提供方[N].法制日报,2012-05-19(7).
- [10]宋浩波.犯罪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 [11]诸葛平平.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15:1014.
- [12][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M].梁小民,译.6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7.
- [13]蒲晓磊.个人信息还需一部专门法律全面保护[N].法制日报,2017-03-11(5).
- [14]张明楷.责任刑与预防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
- [15]HAROLD WINTER.The Economics of Crime:An Introduction to Rational crime analysis[M].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08:56.
- [16]韦尧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司法认定中的若干问题研究:兼评《刑法修正案(九)》第十七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4-39.
- [17]于志刚,李源粒.大数据时代数据犯罪的类型化与制裁思路[J].政治与法律,2016(9):13-29.
- [18]任红梅,岳宏志.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3):101-106.
- [19]高富平,王文祥.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入罪的边界: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所保护的法益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2017(2):46-55.
- [20]车浩.盗窃罪中的被害人同意[J].法学研究,2012(2):101-121.
- [21]郭瑜.个人数据保护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1.
- [22]李源粒.网络个人数据安全刑法保护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45-54.
- [23][德]CHRISOPHER KUNER.欧洲数据保护法:公司遵守与管制[M].旷野,杨会永,译.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8.
- [24]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8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
- [25]李振林.非法利用个人金融信息行为之刑法规制限度[J].法学,2017(2):104-111.
- [26]王肃之.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适用标准的完善[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5-28.
- (1)操作流程如下:以2018年3月15日为时间节点,以北大法宝为研究平台,以“个人信息”为标题,精确检索一审刑事判决书,共命中782项,剔除重复和内容缺失的样本,得到650份有效样本。
- (2)《刑法修正案(七)》确立“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生效,将前述两个罪名统一为“侵犯个人信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