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蔑与辩正:“支那”称谓之源流考论Slander and Debate Positively:The Word "Cina" in the Investigation
杨鹏;孟玲洲;
摘要(Abstract):
"支那"作为古代印度对中国的指称,是一种尊称。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国势衰微,屡遭列强欺凌,日本一些"居心叵测"之徒将"支那"一词贬义化,用来蔑称中国。来自东瀛的蔑视,激起了中国官民的极大愤慨,并予以坚决回击。时至今日,"支那"虽已成为死语,但仍有日本人不时使用,对此我们应当保持警惕。同时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和平崛起的不争事实来回应诬蔑。
关键词(KeyWords): 支那;中国;尊称;蔑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20世纪中国三大史学思潮中的日本影响因素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2009058)
作者(Authors): 杨鹏;孟玲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3.552-556.
- [2][法]伯希和,著.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一卷)[M].冯承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6-48.
- [3]温翠芳.“支那”为“齐”考述[J].云南社会科学,2006,(5):97-100.
- [4]苏仲湘.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和文化[J].历史研究,1979,(4):34-48.
- [5]汶江.支那一词起源质疑[J].中国史研究,1980,(2):110-118.
- [6]方汉文.关于“支那”名称的来源[J].寻根,2003,(3):51-57.
- [7]季羡林.中国蚕丝输入问题的初步研究[A].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C].北京:三联书店,1982.68-69.
- [8]石宗仁.中国名称“支那”之谜与苗族———世界著名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与中国苗族古歌传递的信息[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2):54-64.
- [9]杨宪易.译余偶拾[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127-129.
- [10]玄奘.大唐西域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9.
- [11](唐)慧苑.华严经音义(四卷)[Z].“永乐北藏”整理委员会.永乐北藏(第176册)[Z].北京:线装书局,1440.68.
- [12]黄兴涛.话“支那”-近代中国新名词源流漫考之二[J].文史知识,1999,(5):54-61.
- [13][日]佐藤三郎.近代日中交涉史研究[M].东京:吉川弘文馆,1984.26.
- [14]刘家鑫.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观———中国通代表人物的思想轨迹[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7-18.
- [15]杨爱琴.日本官、民使用“支那”一词的特点及原因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20.
- [16][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185,193-201,202.
- [17]单冠初.民国时期日本称谓中国国号之演化及用心考论[J].史学月刊,2002,(3):62-67.
- [18]窦克武.王拱璧文集[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47,49-52.
- [19]郭沫若.关于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态度[J].宇宙风,1936,(25).
- [20]倪建周,东明.“支那”源流考[N].人民日报,1999-0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