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隋唐之际的“河东”及其文学文化特色“Hedong”in Beiqi,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Its Literary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张丽;
摘要(Abstract):
"河东"历史文化研究的客观现状与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是不相符的,在北齐隋唐之际尤其如此。文章试图还原这一阶段的"河东"文化之形态,基本上沿着一个由文学文化现象到文化内质认识的逻辑辩证过程来呈现主体内容。其中王通的"河汾之学"与"儒道更新"的问题又是围绕着儒学来展开的。隋唐之交的儒学面貌及其中所涉及的汉族与非汉族的文化关系问题,又是解决历史上的"河汾之学"多重疑问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KeyWords): “河东”;“河汾”;“河汾之学”;儒学;非汉族;邺都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度校基金项目“北齐至隋河东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2013w0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民间传说与宗族社会关系之研究”(15YJC751059)
作者(Authors): 张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9.
- [2](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三七[M].王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 [3](梁)沈约.宋书卷三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4.
- [4](北宋)宋祁,欧阳.新唐书卷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5.
- [5](元)房祺.河汾诸老诗集: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 [6](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四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2.
- [7](唐)李延寿.北史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
- [8](清)裴摔度,裴宗锡,裴正文.裴氏世谱[M].刻本,共10册.嘉庆十年(1805).
- [9](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三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5.
- [10]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 [11](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卷十四“观圣贤”条[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327.
- [12](宋)黄履翁.古今源流至论,别集卷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13]杨明.王通与《中说》[J].复旦大学学报,1989(5):15-22.
- [14]邓小军.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的关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6):59-66.
- 1“太原、上党又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嫁娶送死奢靡。汉兴,号为难治,常择严猛之将,或任杀伐为威。父兄被诛,子弟怨愤,至告诘刺史二千石,或报杀其亲属。”(汉)班固《汉书》卷二八《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11月版,第1656页。
- 2后人多有补齐之作。(清)洪亮吉有《补三国疆域志》、《补十六国疆域志》;洪漪孙有《补梁疆域志》;臧励有《补陈疆域志》。今人王仲荦有《北周·地理志》;施和金有《北齐·地理志》。
- 3(唐)魏徵《隋书》卷二十九《地理志》上载:“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案”,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07-808页。
- 4(唐)魏徵《隋书》卷三十《地理志》中记载了北齐时期邺都的繁华状况:“魏郡,邺都所在,淫巧成俗,雕刻之功,特云精妙,士女被服,咸以奢丽相高,其性所尚习,得京、洛之风矣。”
- 5“诸如所设立之节度使之职责,河东道节度使,掎角朔方,以御北狄,统天兵、大同、横野、岢岚等四军,忻、代、岚三州”。又如朔方节度使,捍御北狄,统经略、丰安、定远、西受降城、东受降城,安北都护、振武等七军府。(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一》,第1386-1387页。
- 1“明帝建武三年(496)”条载:“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连,莫非亲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时赵郡李氏,人物尤多,各盛家风,故世言高华者,以五姓为首(胡注:卢、崔、郑、王,并李为五姓)。(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齐纪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版,第4393-4395页。
- 1常裕在《河汾道统---河东学派考论》一书中指出:“在哲学思想发展方面,隋朝大思想家王通、唐代大哲学家柳宗元对薛瑄及河东学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地域文化上讲,是河东学派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