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中的趋新”:近代士绅国家观念变迁原因探析——以《退想斋日记》为考察中心“New Trend in Changing Situation”:Exploring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Gentry's Concept of State——With Tuixiangzhai Diary as Research Data
黄超;
摘要(Abstract):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随着欧风美雨的深度浸润,中国的社会阶层,特别是其中的士绅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突出体现在以"中华观"为代表的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取代了以"天下观"为代表的传统国家观念。历经晚清、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山西士绅刘大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透视其遗作《退想斋日记》,既可窥探其所处"变局"中的心路历程,亦可对推动士绅阶层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以此更好揭示近代中国的众生相。
关键词(KeyWords): 近代社会;帝国主义;殖民掠夺;士绅阶层;国家观念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新中国70年云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研究”(ZDZB201909);; 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内藤湖南的中国史学批评研究”(2021Y507)
作者(Authors): 黄超;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M].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1.
- [2] 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390.
- [3] 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45.
- [4]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248.
- [5] 李国环.清末士绅阶层与辛亥革命[J].安徽史学,2008(6):53-57.
- [6] 列宁选集:第1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1.
- [7]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M].乔志强,标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2,71,97,100,125,126,133,177,183,191,205,217,225,229,299,431,591,599.
- [8] 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352.
-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 [10] 简军波.中华朝贡体系:观念结构与功能[J].国际政治研究,2009(1):132-143.
- [11]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129.
- [1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2.
- [13] [美]罗威廉.哈佛中国史:第6卷[M].李仁渊,张远,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37.
- [14] 汤水清.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新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1(10):7-8.
- [15] 俞祖华.历史研究中的人本视野:审视作为近代社会转型主体的个体与群体[J].东岳论丛,2006(6):256.
- (1)关于“中华观”的最早诠释,当属梁启超的“凡遇一他族而立刻又‘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的提法(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四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9:1-2)。
- (2)参见罗晓华所作《科举制废除后的乡村士绅》(《中州学刊》2004年第2期)、罗志田所作《科举制度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杨念群所作《废科举与中国式“代议”现象的消失——科举废止百年后的省思》(《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4期)等。
- (3)四夷,即为东夷、南蛮、北狄、西戎(详见[汉]戴圣.礼记·孝经[M].胡平生,陈美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