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中心灵修养的三重境界On the Threefold Levels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 in The Chuang-Tzu
朱松苗;
摘要(Abstract):
《庄子》的智慧是"无"的智慧,"无"规定了道并成为生活世界的本源。然而世界却以"有"的形态呈现,因此人需要通过心灵之"无"复返于道。心灵之"无"蕴含三重意蕴,由低到高显现了心灵修养的三重境界:一是心灵的否定,即对人为之"有"的否定;二是心灵之"忘",即对自然之"有"的超越;三是心灵之"化",即心灵的转化、升华、提升和拓展。心灵所领悟的不是其他,正是"无",唯有"无心",人才能真正拥有"有"。
关键词(KeyWords): 《庄子》;无心;忘;化;心灵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庄子》之‘无’的美学精神研究”(17YJC720044);;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庄子》之‘无’的美学精神及其当代意义研究”(2017265);; 运城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理想缺失背景下的共产主义思想中国化研究”(YQ-2017012)
作者(Authors): 朱松苗;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朱松苗.论《庄子》之“无”的美学意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0(2):90-97.
- [2]叶秀山.世间为何会“有”“无”[J].中国社会科学,1998(3):64-65.
-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568,573,242.
- [4]郭象,成玄英.庄子注疏[M].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124,80,81.
- [5]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59,175.
- [6]朱松苗.论《庄子》之“无”的三重意蕴[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31-137.
-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8,220.
- [8]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741.
- [9]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324.
- [10]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8.
- [11]释德清.庄子内篇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7.
- [1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4.
- [13]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4.
- [14]爱莲心.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M].周炽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60,导言.
- [15]冯友兰,赵复三.中国哲学简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19-122.
- [16]冯友兰.新原人[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19.
- [17]吴光明.庄子[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2:68,83.
- [18]吴怡.逍遥的庄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6.
- [19]崔大华.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