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临的《中庸》阐释——兼论与张载、二程的《中庸》诠释之异同On Lv Dalin’s Interpretation of Doctrine of the Mean——Also on It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rom Zhang Zai’s and Cheng Brothers' Interpretations
吴喜双;张培高;
摘要(Abstract):
张载提出了"太虚即气"的气本论思想。吕大临受其影响也非常注重气,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并认为世界之所以能生成、运动的关键在于气本身具有内在的动力。虽然在此观点上吕氏同于张载而不同于二程,但在理气关系上,他明显背离了张载而趋同于二程。中庸是《中庸》极为重要的概念。小程从体用关系上对"中"进行了分析,认为"中"从体上说,为"在中";从用上说,为"时中"。虽然,吕氏也是从体用上来界定"中庸",但在"中"与"心"的关系上两人的看法有较大的不同。正因有异,故而他们所主张的修养工夫亦有所不同。
关键词(KeyWords): 吕大临;中庸;理气;诚;未发;反身格物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两宋《中庸》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15BZX061)
作者(Authors): 吴喜双;张培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 [2] [宋]吕大临.蓝田吕氏遗著辑校[M].陈俊民,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
- [3]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 [4] [宋]朱熹.四书或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 [5] 郭晓东.论司马光“中和”学说及其在道学史上的意义与局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4):68-73.
- [6] 张培高.司马光《中庸》诠释的特色及其不足[J].现代哲学,2020(6):155-160.
- [7] [明]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 [8] 张培高,吴祖刚.郑玄、孔颖达与朱熹对《中庸》诠释的异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4):60-66.
- [9] 孙强,章琛.警惕越来越年轻化的颈椎病[EB/OL].(2018-08-03)[2020-03-06].http://www.msweekly.com/show.html?id=101617.
- [10] 王君平,李海博.全国健康大处方⑦·精神病人谁呵护[EB/OL].(2016-11-18)[2020-03-07].http://health.peolpe.com.cn/n1/2016/1118/c398004-28877722.html.
- [1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 [1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 [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1)卢连章、陈俊民等学者认为,他们的探讨时间为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卢连章.程颢程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19;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1993:642.
- (2)《二程遗书》卷十载,二程解“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只穷理便是至于命。”子厚谓:“亦是失于大快,此义尽有次序。须是穷理,便能尽得已之性,则推类又尽人之性;既尽得人之性,须是并万物之性一齐尽得,如此然后至于天道也。其间煞有事,岂有当下理会了?学者须是穷理为先,如此则方有学。今言知命与至于命,尽有近远,岂可以知便谓之至也?”《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5页。
- (3)如大程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人理,敬而已矣,便是约处。”《二程集》,第20页。小程则说:“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察。”《二程集》,第193页。
- (4)如张载说:“‘君子庄敬日强’,始则须拳拳服膺,有出于牵勉,至于中礼却从容,如此方是为己之学……此皆变化气质之道也。”《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269页。又如二程说:“圣人无私无我,故功高天下,而无一介累其心。”《二程集》,第1271页。
- (5)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第283页。其他理学家如周敦颐说:“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0页。又如小程说:“君子怀负才业,志在乎兼善天下,然有卷怀自守者,盖时无明君,莫能用其道,不得已也,岂君子之志哉?”《二程集》,第801页。
- (6)如朱子批评大程云:“至于修道,则程子‘养之以福’、‘修而求复’之云,却似未合子思本文之意。”《四书或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9页。又如批评吕氏在解《中庸》第十三章时说:“吕氏改本大略,不尽经意。旧本乃推张子之言而详实有味,但‘柯犹在外’以下为未尽善。”同上,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