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春之歌》的成长叙事策略与红色青春想像Study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about Growth and Youth Imagination of "the Song of Youth"
吴翔宇,叶李
摘要(Abstract):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青春成长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叙事策略实现的:成长者的“接受”仪式和“洗礼”典礼展现了具有宗教修辞色彩的成长的“催生”策略;革命理想配置爱情选择是成长叙事中革命理想占领私人空间的“合一”机制;两次修改版本和规范文本是成长范式的“回补”手段。这种成长叙事是民族国家“合法性”的想像与喻证。
关键词(KeyWords): 《青春之歌》;成长叙事;修辞策略;红色青春想像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吴翔宇,叶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 [2]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 [3]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M].郭凡,邹和,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 [4]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 [5]蓝爱国.解构十七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6]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论1950、1960年代的红色小说[M].上海:三联书店,2005.
- [7]张闳.革命的“灰姑娘”[J].上海文学,2001,(2):80.
- [8]郭开.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评杨沫小说《青春之歌》[A].牛运清.长篇小说研究专集(中册)[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 [9]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A].牛运清.长篇小说研究专集(中册)[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 [10]何其芳.《青春之歌》不可否定[A].洪子诚.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11]杨沫.《青春之歌》再版后记[A].青春之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
- [12]杨沫.《青春之歌》初版后记[A].青春之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 [13]程光炜.《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J].江汉论坛,2004,(1):80-81.
- [14]杨沫.谈谈林道静的形象[A].牛运清.长篇小说研究专集(中册)[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 [15]孙建敏.小资产阶级生活的两张面孔[A].朱大可,张闳.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16]巴赫金.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A].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