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范式演进中的政府回应模式:内卷化与重塑The Government Response Model in the Evolution of Governance Paradigm:Involution and Reshaping
刘江;
摘要(Abstract):
政府治理范式对政府回应模式的导向性影响,成为理解政府回应模式样态及重塑的新视角。在传统治理范式下,信访回应模式转向网络问政回应模式仅仅是问政方式的改变,回应服务质量未有实质性提升,政府回应模式呈现"内卷化"状态。随着服务型治理范式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政府回应模式的适应性重塑势在必行,其核心是构建基于公众关切的回应流程再造模式,重视公众关切、再造回应流程,方能确保政府回应回归公共服务的本质。
关键词(KeyWords): 治理范式;政府回应;回应模式;公众关切;回应流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公众关切的政府回应能力提升研究”(13YJC630091)
作者(Authors): 刘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56.
- [2]李菁.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政府回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 [3]陈国权,陈杰.论责任政府的回应性[J].浙江社会科学,2008(11):36-41.
- [4][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2.
- [5]何祖坤.关注政府回应[J].中国行政管理,2000(7):9-10.
- [6]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 [7]王枫云.提升我国县级政府回应能力的途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4):22-24.
- [8]谢子传.论政府回应力[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
- [9]王成兰,刘富春,郭春甫,等.回应性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必然要求[J].探索,2005(5):56-59.
- [10]陈路芳.地方政府应提高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力---对我国频发群体性事件的反思[J].理论探讨,2009(3):30-34.
- [11][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与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486.
- [12]崔卓兰,蔡立东.从压制型行政模式到回应型行政模式[J].法学研究,2002(4):64-73.
- [13]朱虹,吴楠.迈向参与回应型政府---我国第三社会部门的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36.
- [14]曾正滋.环境公共治理模式下的“参与-回应”型行政体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5):24-28.
- [15]刘佳琦.县域政治中的公民诉求[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 [16]戚建刚.论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治理模式---从压制型到回应型的转变[J].当代法学,2013(2):24-32.
- [17]黄国琴.服务型政府回应性的构建途径---兼对两种范式的回应模式述评[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4):78-82.
- [18]董亚男.回应型公共行政模式对行政正义的契合与实现[J].社会科学战线,2012(10):171-176.
- [19]游海疆.政府回应的主导模式转型与实践阙如[J].重庆社会科学,2006(12):104-108.
- [20]赵晨宁.中国建立“民主治理型”政府回应模式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 [21]戚攻.论“回应”范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6(4):115-121.
- [22]陈新.微博论政与政府回应模式变革[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1):22-27.
- [23]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96-110.
- [24][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9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67.
- [25]萧功秦.中国后全能型的权威政治[J].战略与管理,2002(6):82-88.
- [26]庄庆鸿.清华大学报告:将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一致起来[N].中国青年报,2010-04-19(6).
- [27]殷存毅,叶志鹏,杨勇.政府创新扩散视角下的电子政务回应性实证研究---基于全国923家县级政府门户网络的在线测评数据[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4):35-45.
- [28][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61.
- [29]王海琴.法治视野下的信访制度---从一个区的调研看信访“内卷化”问题[C]//刘迎秋.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文集.北京:中国文献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 [30][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9,39,165.
- [31]戴激涛.协商民主的理论及其实践:对人权保障的贡献---以协商民主的权力制约功能为分析视角[J].时代法学,2008(2):35-42.
- [32]TERRY L.COPER.An Ethic of Citizenship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1:139.
- [33]林莉,刘祖云.政府与公民关系研究:回顾与延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42-48.
- [34]刘江,郗永勤.首长信箱问政模式运行绩效提升研究---基于40个问政回应案例的调查[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2-49.
- [35]崔亚杰.简析公共服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以住房保障制度服务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6(1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