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思想的来源及从“国家—社会”视角超越之可能T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One Dimension” and Possibility to Transce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ntry-Society”
石玉昌;
摘要(Abstract):
《单向度的人》剖析了发达资本主义工业下技术带来的不利影响,它使人丧失个性,淡化了阶级对立,文化日益世俗,思想缺乏批判。马尔库塞一味抨击技术主义,没有从其他视角寻找解决路径,最终走向了单纯的文化批判的道路。但是,他的"单向度"思想仍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当前情况下,在反思技术主义的同时,以"强国家、强社会"为发展的目标,从"国家—社会"的视角审视"单向度"问题,是超越"单向度"的可行之道。
关键词(KeyWords): 马尔库塞;单向度;“国家—社会”关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闽西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当代启示”(FJ2017C045)
作者(Authors): 石玉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郑春生.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72.
-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05,3,8,21,26,49,48,50,52,52,106-107,117,119,140,143,142,144,145,153,158,151,203,导言7.
- [3]张曦.全球化的工具理性与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威胁———读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16-19.
- [4]陈爱华.试论马尔库塞科技伦理观的内涵与价值———兼评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20-26.
- [5]陶渝苏.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变形———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及其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15-21.
- [6]唐圆梦.从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视角审视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J].前沿,2010(7):43-46.
- [7]安心,毛慧.高等教育质量价值取向的回归———对“单向度的人”和“技术合理性”的反思与评判[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50-53.
- [8]付永昌.单向度人的教育之批判———以马尔库塞学说为中心[J].教育评论,2009(1):153-155.
- [9]陈成,孙亚玲.单向度或双向度:教学里的人的向度问题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16-18.
- [10]于伟.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2-97.
- [11]李永虎.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思想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88.
- [12]陈金芳.评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3):59-65.
- [13]薛民.马尔库塞研究[J].哲学动态,1988(2):34-38.
- [14]温洋.反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嬉皮士[J].美国研究,1988(4):95-112.
- [15]李忠尚.《单向度的人》的中心内容是什么?[J].哲学译丛,1983(1):64-67.
- [16]白贵一.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嬗变[J].贵州社会科学,2011(7):12-16.
- [17]白平则.论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强社会、强国家”[J].科学社会主义,2011(3):66-69.
- [18]伍俊斌.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50-55.
- [1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 [20]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3-94.
- [21]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9-03-06(2).
- [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8-08-19]. http://www. gov.cn/zhengce/2018-08/19/content_5314959. htm.
- (1)本文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假设,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第一,《单向度的人》出版于1964年,此时的马尔库塞66岁。在此之前,马尔库塞出版了《理性与革命》(1941年)、《现代技术的一些社会涵义》(1941年)、《爱欲与文明》(1955年)、《苏联马克思主义》(1958年)等4部著作。在此之后,出版了《文化和社会》(1965年)、《革命伦理学》(1966年)、《否定》(1968年)、《论解放》(1969年)、《从富裕社会中解放出来》(1969年)、《从路德到波普尔》(1972年)、《反革命与造反》(1972年)、《审美之度》(1977年)等8部作品。本文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其作品加以罗列,就是为了说明《单向度的人》只是其众多作品中较早出版(最多只能算到中期靠前)的作品,其思想成熟的程度值得商榷。第二,有学者认为,马尔库塞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循环。它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一方面表现为“理论-实践-理论”的形式;另一方面表现为“哲学-批判理论-美学”的形式。(参见:李遥,耿刘从.马尔库塞美学思想论[J].北京社会科学,1988(1):116-124.)本文的疑问是,《单向度的人》的出版是否处于“实践”或者“批判理论阶段”?第三,1968年10月,马尔库塞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了一次著名的演讲,其标题为《超越单向度的人》,从中可看出他超越现存社会制度的期盼和学术思考。由此可以证明马尔库塞的“科技悲观论”并非是一贯的。(参见:李桂花,张媛媛.超越单向度的人---论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批判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2012(7):30-32.)当然,是否如此,尚需大方之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