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参与的形式与秩序Form and Order of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董韦;
摘要(Abstract):
转型期中国公民参与,不仅包括为了影响公共权力的行为,还包括因受公共权力侵害而捍卫自身权益的活动。参与形式可分为政治领域中的间接参与和直接参与、公共领域的民主参与、公民的自治性参与,这些形式各有其优势同时也凸现出局限性,需要新的形式来补充。因此,应正视现实参与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力求避免制度化环境延展不足而产生的"溢出现象",尊重公民权利和提升公民参与能力,构建有序的参与环境,培育社会的公共信任,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向前发展。
关键词(KeyWords): 公民参与;权利;公共信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董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钟丽娟.完善人大制度不应过于强调代表结构[N].学习时报,2010-05-31(5).
- [2]沈士光.如何看待“政治拥挤现象”[N].学习时报,2009-11-16(5).
- [3][美]约.埃尔斯特.协商与制宪[C]//约.埃尔斯特.协商与民主:挑战与反思.周艳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06.
- [4]杨光斌.公民参与和当下中国的治道变革[J].社会科学研究,2009(1):18.
- [5][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45-446.
- [6]魏星河.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涵义、特点及价值[J].政治学研究,2007(2):32.
- [7]汝信.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77.
- [8]戴志勇.工会当提高工人博弈能力[N].南方周末,2010-06-09(29).
- [9][德]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95.
- [10][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吴玉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273.
- [11]王国斌.转变的中国[M].李伯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53.
- [12][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和晚期资本主义[M].马音,刘利圭,丁耀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41.
- [13][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M].刘元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5.
- [14][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程胜利,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