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人格特征及价值取向论析O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FENG Youlan's Life Realm
苏培君;宛小平;
摘要(Abstract):
立足于儒家人格理论立场审视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可知每种境界中的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特征及价值取向,与儒家人格理论中的"人格"相匹配。文章通过对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人格特征及价值取向的剖析,以阐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与儒家人格理论的关联性及其对儒家人格理论的丰富与扩充,并以此为据,指出人生境界提升的实质既是对自私之"我"摒弃和超越的过程,也是对主宰之"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关键词(KeyWords): 冯友兰;人生境界;人格特征;自私之“我”;主宰之“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苏培君;宛小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左传[M].蒋冀骋,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6:167.
- [2]论语·大学·中庸[M].陈晓芬,徐儒宗,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 [3]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 [4]列子[M].景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348.
- [6]韩非子[M].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729.
- [7]墨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 [8]冯友兰.新原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 [9]陆建华,颜莉.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析论——兼及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儒道墨法之源[J].中州学刊,2017(1):93-102.
- [10]朱熹,吕祖谦.近思录集释:上[M].张京华,辑校.长沙:岳麓书社,2010:208.
- (1)这里用“常处”一词是因为冯友兰认为:“才人于其发现一本然底说底义理,或一艺术作品的本然样子时,英雄于其发现一事底本然办法时,于其俄顷,他们都仿佛有见于理世界”。(《新原人》)在冯先生看来,才人或英雄于此时,如其有觉解,他们的境界便可达天地境界。只不过此种境界只是顷刻间的。在此之前,他们求其创作发现,是为了求其自身的利。于此之后,他们又运用自己的创作发现,以求其自身的利。所以他们所常有的境界是功利境界。事实上,依冯先生的观点,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虽可使人达到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但是,由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若无另一部分的工夫,则处于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中的人觉解其所作之事对于其自身所具有的新意义便易于消失,从而使其只能于一时从社会或宇宙的观点以看事物,不能常住于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在冯先生看来,只有常注意不忘记此等觉解,而又常本此等觉解以作事,其所作之事对于他才常有一种新的意义,才可使其常住于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中。
- (2)这里是以在学问或事业上的成就的大小来划分“才人”“英雄”“奸雄”三种人和“普通人”的区别,而非境界的高低或其行为是否合乎道德。
- (1)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冯先生于此处所言的处于功利境界中的大多数的普通人与自然境界中的一般人的人格价值取向“民”并非一类,因为两者对其所做之事的觉解程度并不相同。
- (2)所谓“涵蕴”是冯先生在《新理学》中所提出的一个名词,在该书中,冯先生将实际与真际间的关系看作“涵蕴”关系,即“如果——则”之关系,这里同样表达此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