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妙悟”视域下《沧浪诗话》的运思逻辑On the Thinking Logic of Cang Lang Poetry Talks from the Vision of “Miao Wu”
朱松苗;
摘要(Abstract):
基于妙悟自身的内在结构,严羽将他对诗的理解聚集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其运思逻辑。首先,妙悟既意味着对妙之悟——对事情最精要、精微之处的觉解和明了,也意味着此悟之妙——既不依靠概念和逻辑,也不依靠学识和理性;其次,禅宗妙悟人的本心,严羽则妙悟诗的本质——吟咏情性,这是对诗歌音乐性和抒情性的回归和彰显;再次,妙悟不仅需要悟,在悟前还需识、学和酝酿的过程,在悟后体现艺术;最后,《沧浪诗话》强调了诗的有机整体观。
关键词(KeyWords): 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吟咏;情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庄子》之‘无’的美学精神研究”(17YJC720044);; 运城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理想缺失背景下的共产主义思想中国化研究”(YQ-2017012)
作者(Authors): 朱松苗;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运熙,顾易生,袁震宇,等.明代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之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412.
- [2]朱志荣.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J].学术月刊,2009(2):88-94.
- [3]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2.
- [4]王弼.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8:82.
- [5]彭富春.论中国的智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56.
- [6]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3:36.
- [7]宗福邦.故訓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93.
- [8]郭朋勘.《坛经》对勘[M].济南:齐鲁书社,1981:106,8,20.
- [9]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 [10]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48.
- [11]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434,439.
- (1)甲骨文中没有性字,只有生字,性字本身由生字而来,而生字在甲骨文中像草从地下生长出来,引申为正在生长和生命之义;同样,青字的出现也要比情字的出现早得多,事实上,青字就是情的本字。青之本义为草之青色,即正在生长的有蓬勃生命力的草的颜色,故而青为生显,与之相应,情为性显。参见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3:43-56.
- (2)王圣美使用归纳法证明了“青”字的含义,即“美好”之义,如“晴,日之美者”,“请,言之美者”,“菁,草之美者”,“倩,人之美者”,“清,水之美者”等,所以将“情”字代入其中,即心之美者。
- (1)值得注意的是禅宗虽然强调心灵的觉悟,但是并没有像印度佛教一样将其神秘化,而是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向觉悟的道路——学习。《坛经》虽然主张“顿悟成佛”,并因此与主张渐悟的神秀北宗形成区别,但是它并不反对学习,“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般若第二》)。这在于心迷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佛心被“浮云盖覆”,要去掉“浮云”,是可以借助外力即风的,“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忏悔第六》),具体而言,就是学习佛法僧“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