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山西地权分配研究:回顾与前瞻Land Right Distribution in Modern Shanxi: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卢厚杰;陈蓉婧;
摘要(Abstract):
作为反映中国近现代农村"人与土地"紧密关系的指标,地权分配的集中程度备受中外学术界关注。数十年来,聚焦近现代山西地权分配研究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值得注意的是,既有研究在部分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和争议,在基尼系数计算和土地数据处理上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因此,对现有文献进行述评是推动山西地权分配研究不断深化发展的重要工作。文章在纵向回顾近百年来山西地权分配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和研究进程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地权分配基尼系数计算这一技术手段的应用问题,并从研究方法、研究史料等方面对今后的近现代山西地权分配研究进行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KeyWords): 山西;地权分配;基尼系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收入分配与市场研究(7—19世纪)”(19BJL001)
作者(Authors): 卢厚杰;陈蓉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M].上海:中华书局,1919:1.
- [2] [美]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68-69,149.
- [3] 国民政府土地委员会.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Z].土地委员会,1937:14-24.
- [4] 张闻天选集传记组.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98,97.
- [5] [日]长野郎.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M].上海: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69-71.
- [6] [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1-69.
- [7] [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28,236,176.
- [8] [澳]大卫·古德曼.中国革命中的太行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05-106,263-264.
- [9] 秦晖.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J].学术月刊,2006(9):122-132.
- [10] 胡英泽.近代华北乡村地权分配再研究——基于晋冀鲁三省的分析[J].历史研究,2013(4):117-136.
- [11] 赵牟云.抗战前山西土地问题新探[J].中国乡村研究,2016(1):1-28.
- [12] 胡英泽.历史时期地权分配研究的理论、工具与方法——以《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为中心[J].开放时代,2018(4):168-184.
- [13] 岳谦厚,张玮.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陕农村社会——以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资料为中心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43-144,10.
- [14] 王志芳.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农村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72,79,81-89.
- [15] 刘润民.战争·革命与吕梁山区社会之演变[D].太原:山西大学,2007.
- [16] 薛剑文.集体化时代晋南乡村经济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5.
- [17] 董秋伶.土改前后定襄县阎家庄地权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6.
- [18] 施松寒.正确的意见科学的理论——关于张闻天土改后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的三份电报[J].党史纵横,1993(8):15-18.
- [19] 王先明.晋绥边区的土地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变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乡村社会变动的个案分析[J].中国农史,2003(1):79-91.
- [20] 中共山西省委.老区武乡农村考察报告——一九五〇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共山西省委向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报告[N].山西日报,1950-10-12(5).
- [21] 长治地委.关于组织起来的情况与问题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0-11-14(7).
- [22] 史敬棠.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山西省忻县地委关于农村阶级分化情况的调查报告(摘要)(下)[M].上海:三联书店,1959:250-256.
- [23] 张晓玲.从基尼系数看土地改革后农村地权分配[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4(1):134-141.
- [24] 王瑞芳.新中农的崛起:土改后农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动[J].史学月刊,2003(7):109-118.
- [25] 高洁,辛逸.长治老区互助组织与社会主义——山西十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重新解读[J].中共党史研究,2010(1):21-30.
- [26] 胡英泽.土改后至高级社前的乡村地权变化——基于山西省永济县吴村档案的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14(3):99-106.
- [27] 鲁顺民.“左”倾风暴下的黑峪口[J].山西文学,2005(10):63-72.
- [28] 岳谦厚,张玮.“延安农村调查团”兴县调查资料[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17,84,2-3.
- [29] [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16.
- [30] 岳谦厚,张玮.黄土、革命与日本入侵——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农村社会[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54-55.
- [31] 龙登高,何国卿.土改前夕地权分配的检验与解释[J].东南学术,2018(4):150-161.
- [32] 董佳.抗战时期边区农村的地权转移与乡村土地关系——以晋绥边区黑峪口村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4(2):31-39.
- [33] 秦晖.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土改前关中农村经济研析之一[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1):73-84.
- [34] 刘志.近代地权分配研究方法刍议——基尼系数与统计方法的运用[J].近代史研究,2020(1):117-132.
- [35] 刘志.方法与实证:近代中国土地分配问题再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20(2):48-59.
- [36] 王先明,牛文琴.二十世纪前期的山西乡村雇工[J].历史研究,2006(5):104-118.
- [37] 曹树基,刘诗古.传统中国地权结构及其演变[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74-84.
- [38] 曹树基.传统中国地权问题再讨论——对刘志相关批评的回应[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5):185-192.
- [39] 刘安冬.关于传统中国地权问题的研究——与刘志讨论[J].中国农史,2020(2):65-71.
- [40] 史建云.近代华北平原自耕农初探[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1):90-102.
- [41] 曹树基.1950年代调查中所见中国近代社会——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新思考[C]//徐秀丽.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74.
- (1)以人口为单位计算基尼系数大于以户口为单位所计算的基尼系数的原因在于阶级内家庭人口数量的差别,见隋福民、韩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保定十一个村地权分配的再探讨》,《中国经济史研究》,2014年第3期,第159页。如战前花园沟富农家庭人口数远少于贫雇农家庭人口数,富农家庭平均人口数为2人,贫民家庭平均人口数为6人。而柳叶村与花园沟不同的原因正是地主富农平均每户人口数量大于贫雇农阶级,且差距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