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运用与启示(1945—1949)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Marxism by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 after China's Anti-Japanese War(1945—1949)
李颖;
摘要(Abstract):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在国统区遭到强力压制,但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的话语权并未因此而丧失。实际上,如果认真考察思想者的思想资源和思维方法,就会发现在国统区,由自由知识分子创办的舆论空间中,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发展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理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以及其他基于唯物史观的分析理路并不鲜见。鉴于此,不停留于显性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和宣传的考察,而进一步关注隐性的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和思维方法的应用态势,将为更完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人的精神接触史提供新的视角,开辟新的场域。与此同时,研究这一传播态势,对夯实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公共舆论空间中的话语权也不乏启示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国统区;自由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1945-1949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李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钱实甫.左倾是罪名吗?[J].世纪评论,1947,2(24):8-11.
- [2]陈柏心.中国政治改革失败的症结[J].世纪评论,1948,3(9):7-11.
- [3]李时友.认清世界,把握时代[J].世纪评论,1947,2(10):11-14.
- [4]贺昌群.现代中国政治社会的大矛盾[N].大公报,1946-04-21(2).
- [5]伍启元.战后新时代的劳工运动[N].大公报,1947-02-26(8).
- [6]张东荪.经济平等与废除剥削[J].观察,1948,4(2):3-5.
- [7]施復亮.废除剥削与增加生产[J].观察,1948,4(4):7-9.
- [8]姚曾廕.世界经济在转变中[N].大公报,1948-02-02(3).
- [9]汤德明.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J].时与文,1947,2(12):3-7.
- [10]笪移今.评方显廷先生的经济观点[J].观察,1947,2(20):9-12.
- [11]丁忱.繁荣的悲哀[J].新路,1948,1(8):8-9.
- [12]吴恩裕.由现代政治思想看“两个世界”的对立[N].大公报,1947-06-25(3).
- [13]华人.美国的前途是危险的[J].新路,1948,2(2):5-7.
- [14]华人.答谔士[J].新路,1948,2(2):8.
- [15]樊弘.经济与政治进化的归趋[N].大公报,1947-01-24(3).
- [16]谢东平.论人民的组织与团结[J].世纪评论,1947,2(13):10-13.
-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0.
- [18]吴恩裕.财产与国家——近代政治思想一种特征[J].新路,1948,1(4):6-7.
- [19]伍启元.民主经济和经济民主[N].大公报,1946-02-17(2).
- [20]平情.历史走到分手的时候[J].世纪评论,1948,4(6):3-5.
- [21]樊弘.孙中山与马克思[J].时与文,1948,3(3):2-6.
- [22]樊弘.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归趋[J].时与文,1948,2(20):3-8.
- [23]蒋聪临.一封致王芸生先生的公开信——并论“一统与均权”[N].大公报,1947-02-19(8).
- [24]严仁赓.“唯物”与“道德”[N].大公报,1948-07-14(1).
- [25]马笙伯.重建乡土(续)[N].大公报,1948-08-29(5).
- [26]尹行六.道德与饥饿[J].时与文,1947,1(19):11.
- [27]吴恩裕.德国学者对于世界永久和平的看法[J].世纪评论,1948,3(5):6-8.
- [28]吴恩裕.马克思的政治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180.
- [29]民熹.评吴恩裕著《唯物史观精义》[J].世纪评论,1948,4(10):14.
- [30]樊弘.除非教授治校学术难望独立[J].世纪评论,1948,3(2):3-6.
- [31]吕克难.从思想的功用看道统[J].世纪评论,1948,4(5):6-8.
- [32]赵迺抟.共产主义的温床:饥饿与通货膨胀[J].世纪评论,1948,3(19):3-5.
- (1)本文中的“自由知识分子”指的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介于国共两大党派知识分子之间的第三方知识分子群体。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依托于报刊、杂志等媒体或学会、学校等机构而存在的,没有显著的政府或党派色彩,以相对自由独立的身份对社会公共事务发表见解的知识分子群体;另一部分指依托于民盟等组织而存在的,主张走中间路线的知识分子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