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道德的生成与主体性道德教育——基于系统论的视角Individual Moral Formation and Subjective Moral Education——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姜玲玲;
摘要(Abstract):
有效的道德教育建立在对个体道德形成及演变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个体道德生成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多因素、多变量的相互作用,是主体在外界环境的扰动下不断建构、不断有序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展现的道德活动内在机制及其规律性,不仅揭示了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必然性,而且对于主体性德育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个体道德;主体性;系统演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2-2013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省级教学能手建设项目(20122013SZKJSGC9-24);; 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综合评价模型研究”(SK2013B129)
作者(Authors): 姜玲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上册[M].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
- [2]王洪民.道德困境下的心理学德性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8):40-42.
-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7.
- [5]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
- [6]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84-86.
- [7]程建平,谢廷平.主体性人格培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 [8]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7.
- [9]肖前国.道德判断研究述评[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1(9):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