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对贝克莱式的“独断的唯心论”的批评On Kant’s Refutations of Berkeley’s Dogmatic Idealism
常文琦;
摘要(Abstract):
康德的第一版《纯粹理性批判》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贝克莱式的唯心论。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和第二版《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强烈反对这种看法并对贝克莱式的唯心论做出反驳。关于康德与贝克莱的关系,学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但都各有不足,尤其是没有注意到物自身在康德对贝克莱的反驳中所起的作用。文章结合学界的有关讨论指出,康德对贝克莱提出了两个不同意义上的反驳,这两个反驳不仅证明第一版《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并不是贝克莱式的唯心论者,还能解释康德在不同的文本中对贝克莱做出的看似矛盾的评价,使其具有一贯性。
关键词(KeyWords): 康德;贝克莱;物自身;空间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常文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KENNETH WINKLER.Berkeley and Kant,in Kant and the Early Moderns[M].Daniel Garber and Beatrice Longueness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145-146.
- [2] [英]康蒲·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4.
- [3]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8-39,151,155,251,249,250.
- [4] [英]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3,82.
- [5] COLIN.M.TURBAYNE.Kant’s refutation of dogmatic idealism[J].The Philosopgical Quarterly,1955,20(5):225-240.
- [6] [英]贝克莱.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41.
- [7] [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注释本)[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1.
- [8] [英]H·J·裴顿.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8,939.
- [9] HENRY E.Allison.Kant’s critique of Berkeley[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1973,11(1):52-60.
- [10] 梁议众.康德反驳唯心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85.
- [11] DINA EMUNDTS.Kant’s Critique of Berkeley’s Concept of Objectivity in Kant and the Early Moderns[M].Daniel Garber and Beatrice Longueness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140.
- [12] 董滨宇.论康德对贝克莱主义的反驳[J].求是学刊,2015,42(4):32-38.
- ① 需要注意的是,康德所说的“经验性的法则”和贝克莱的“从经验中得来的法则”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知性范畴综合统一杂多表象的法则,是先天的法则。虽然康德称之为“经验性的法则”,但是这并不是说这些法则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是说它们作为先天的法则可以落实到经验对象之上并对其进行规定。如果将之理解为从经验中得来的法则,那么康德的法则与贝克莱所认为的规则也就没有区别,这样一来在康德那里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也就不能保证了。
- (1)关于“Idealismus”的译法,学界并不统一,过去大多译为“唯心论”,也有译为“观念论”。本文不具体讨论这个词的翻译问题。由于本文主要集中讨论康德对贝克莱的批评,这便涉及康德对贝克莱的界定。一般认为,“唯心论”指心灵实体相对于外部物质实体具有优先性,而在康德看来,贝克莱否认外部对象的存在并认为它们只是观念,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唯心论,因此把贝克莱称为“唯心论”是合理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康德并不强调心灵对物质的优先性,而是强调时空形式和知性范畴作为认识形式的观念性,所以更应该把康德的体系称为“观念论”而非“唯心论”。但是由于本文主要涉及康德对贝克莱的批评,并不过多涉及对康德自己的体系的讨论,为求用词统一,则将该词统一译为“唯心论”。
- (2)这六个方面分别是:都反对时间和空间的绝对的实在性和独立于我们的感官而存在的外部对象;都反对我们的心灵可以超越所有可能经验的界限;都认为之前的哲学家在事物与观念之间的区分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怀疑论;都主张观念或者现象的存在在于被感知;都把外部对象还原到观念或者现象的领域;都认为所有的现象都是实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