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实践中合同解除权行使问题的实证研究——判决背后法官理性选择的价值透视An Empirical Study on Enforcing the Recission Right of Contract in Judicial Practice——From the Value Perspective of the Judges' Rational Choice Behind the Judgments
李庆;
摘要(Abstract):
实证研究发现,实践中合同解除权相对人提起的异议之诉并不多,反而大量存在解除权人未通知相对人径行起诉要求解除合同的案件,在其诉讼中,因被告的诉讼参与及异议表达合并有相对人异议之诉。法官基于效率、利于纠纷实质解决等价值考量,从解释论视角将该类诉讼请求解释为请求法院转告解除通知与确认解除效力的合并。仅就《合同法》规定而言,我国是法律明定的通知解除模式。法院存在代替解除权人行使权利的观点不成立。
关键词(KeyWords): 合同解除权;确认之诉;解释论;实证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CXJJ2014149)
作者(Authors): 李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崔建远.解除权问题的疑问与释答(上篇)[J].政治与法律,2005(3):37-41.
- [2]崔建远,吴光荣.我国合同法上解除权的行使规则[J].法律适用,2009(11):14-18.
- [3]崔建远.合同解除探微[J].江淮论坛,2011(6):88-98.
- [4]王利明.合同法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55.
- [5]贺剑.合同解除异议制度研究[J].中外法学,2013(3):583-597.
- [6]雷裕春.合同解除权行使的若干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07(5):158-160.
- [7]曾祥生.论解除权之行使[J].法学评论,2010(2):147-152.
- [8]袁小梁.析合同解除的三点争议[J].法律适用,2004(2):30-32.
- [9]薛文成.论合同解除及合同解除权的行使[J].东方法学,2008(1):152-160.
- [10]胡智勇.合同解除权的行事方式——对《合同法》第96条第1款的理解与适用[J].法律适用,2006(Z1):103-104.
- [11]汪张林,杜凯.论合同解除权的行使[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1):105-109.
- [12]张志民.论合同解除[J].商业经济,2005(11):122-123.
- [13]李晓艳.合同解除权行使的若干争议问题[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81-82.
- [14]冯慧波.论合同解除权的行使[C]//万鄂湘.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二十三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917.
- [15]陈小平,邱爱明.我国合同解除权行使方式存在的若干问题[EB/OL].[2015-2-15].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1/05/id/452432.shtml.
- [16]白建军.法律实证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0.
- [17]何海波.法学论文写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5.
- [18]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17.
- [19]傅郁林.“新民事诉讼法的理论诠释专题”——法学研究方法由立法论向解释论的转型[J].中外法学,2013(1):169.
- [20]汪渊智.形成权理论初探[J].中国法学,2003(3):94-100.
- [21]黄立.民法债编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526.
- 1 参见(2014)兴民初字第2160号判决书。
- 2 如(2014)丽缙民初字第766号判决书显示,因原告起诉前未履行通知义务,其解除合同、请求赔偿等诉请被法院驳回,并需承担3 274元诉讼费,使其徒损失费用和时间,却未能解决任何实质问题。
- 1 参见(2014)佛顺法龙民初字第957号判决书。
- 2 参见(2014)和民三初字第1252号判决书。
- 1 参见(2014)甬海民初字第743号判决书。
- 2 参见(2014)丽缙民初字第766号判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