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从梁方仲治史历程探寻其学术脉络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Academic Train of Thought from LIANG Fangchung's Progress on Historical Research
张辉;
摘要(Abstract):
梁方仲是现代意义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尤其在研究明代赋役制度、人口与土地领域成就卓著。其治史着重整体性、计划性,具有以贯之的学术脉络与内在体系。他的治史理念是以坚实的实证基础结合现代社科方法和自上而下的视角,以王朝典章制度为切入点,来揭示上层制度与下层社会的互动关系,其开创运用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和学术规范对现今学界实有裨益,因此实有必要对其学术研究进行系统全面的回顾,以启来者。
关键词(KeyWords): 梁方仲;学术脉络;内在体系;治学理念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张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春声,刘志伟.遗大投艰集·纪念梁方仲教授诞辰一百周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1-51.
- [2]何炳棣.南宋至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1985(2):133-165.
- [3][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33.
- [4]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247.
- [5]梁方仲.梁方仲文存[M].北京:中华书局,2008:354-363.
- [6]梁承邺.无悔是书生---父亲梁方仲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6:48.
- [7]桑兵,张凯,于梅舫.近代中国学术批评[M].北京:中华书局,2008:295-298.
- [8]汤明檖,黄启臣.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9-30.
- [9]顾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J].社会科学,1981(5):42-52.
- [10]胡文辉.现代学林点将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259.
- [11]黄启臣.梁方仲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J].今夕谈,1982(5):6.
- [12][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M].田人隆,黄正建,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60.
- [13]黄冕堂.明史管见[M].济南:齐鲁书社,1985:373.
- [14]刘志伟,陈春声.梁方仲先生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6):65.
- [15]王砚峰.抗战爆发后的中研院社会科学研究所[J].经济学家茶座,2013(3):65-70.
- [16]梁方仲.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M].北京:中华书局,2008:1-462.
- [17]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M].北京:三联书店,2013:218.
- [18]葛立斌.梁方仲先生在穗的购书发票[J].兰台世界,2011(3):24-25.
- [19]李根蟠.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J].历史研究,1999(3):126-150.
- [20]王志刚.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百年回眸---李根蟠先生访谈记[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1):143.
- [21]余英时.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J].读书杂志,2002(2):66-72.
- [22]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3卷[M].成都:巴蜀书社,1995:403.
- [23]梁方仲.明代赋役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2008:1-398.
- [24]梁方仲.中国社会经济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8:97-437.
- [25]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149-317.
- [26]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北京:中华书局,2008:1-761.
- [27][法]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M].张和声,程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6.
- [28]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J].历史研究,2004(1):165-190.
- [29]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51.
- [30]赵德馨.学科与学派:中国经济史学的两种分类---从梁方仲的学术地位说起[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3):1-4.
- [31][英]杰费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5.
- [32]黄启臣,梁承邺.梁经国天宝行史迹:广东十三行之一[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2.
- [33]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5.
- [34]杨生民.谈梁方仲先生的治学道路[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1):148.
- [35][美]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M].颜世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 [36]王学典,陈峰.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97.
- (1)据笔者所见,相关研究多侧重于论述梁先生学术的某一方面,而从整体上着眼其史学的仅有两篇(刘志伟,梁方仲文集·序言[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刘志伟,陈春声.梁方仲文集·序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8),此两篇序言着眼点在于宏观概括,本文则侧重于梁先生整个史学的细部考察。
- (1)参见: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2-33.陈春声,刘志伟.遗大投艰集·纪念梁方仲教授诞辰一百周年·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62.李根蟠.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J].历史研究,1999(3).